昨天下午正在工作,突然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在一片嘈杂吵闹的背景音中,他告诉我语文成绩出来了,考了98分,第二名。我想我需要肯定他,说:“挺好的!今天晚上给你吃椒盐板骨。”他很淡定的说好,挂了电话。
回到家里,儿子把语文试卷拿出来给我看,我和他一起分析了出错的两道小题,告诉他:“做错没关系,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错在哪,以后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儿子看了看我,问:“你怎么这么温柔了?还挺不适应的。”我破涕而笑,“写日记写的。”接着反问:“我以前不温柔吗?”他说:“温柔,现在更温柔。”
一开始抗拒写日记,觉得是一种负担。认真写下来才发现,原来写日记不仅仅是记录,在写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一边码字一边整理自己的情绪,一边回顾一边思考,想想孩子的优点,回忆感动我们的瞬间,再反思自己真的都做到位了吗?还有哪里能够改进的?一步一步把心情平复下来,然后以最平和的态度去和孩子相处。这样的我们,孩子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所谓教育,就是爸爸有好的格局,妈妈有好的情绪,孩子有好的习惯。爸爸妈妈把自己管理好了,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昨天放学回到家,儿子就迫不及待要看一看我又在日记里写了什么。看完之后,他说:“只有我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是不是很感动?”我说是啊,然后我们给了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接着,他又若有所思,原来老师让我去前排做操的时候,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才这么说的啊。我说,那你以后做操是不是得更认真一些啊?他点点头表示赞同。
后来,我又问他,我今天又写日记了,你是不是得坚持阅读啊?他说好,在我坐床上读小说的时候,问我:“我可以坐你旁边,跟你一起读吗?”我说当然可以啊,他就拿起《傅雷家书》过来读了。虽然后来被吃饭打断了,但至少已经开始了。相信只要我坚持住,他也会跟着坚持下去的。
今天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我说,昨天老师在群里发了好几个同学的语文笔记和作业。他问,有我的吗?我说,没有。他说,那就好,还以为老师把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都发群了呢。昨天抄写的太多了,我只好加快速度,字写得不好。不过班主任看了看觉得还行来,有进步。我说:“我看了王军皓写作业的视频,他写得挺快的,字写得好看,也没影响速度,说明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去写。我觉得书法老师的办法挺好,你可以先以正常的速度去写作业,最后留下两三行,拿出你最好的状态来慢慢写,每天好好写三行,时间长了就适应了,速度就慢慢提上去了。”他答应了,说从今天开始。
仅仅写了三天日记,我们家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愿意更加耐心的温柔以待孩子了,他也愿意向更优秀的方向进步了。这大概就是双向奔赴吧。除此之外,爸爸似乎也在悄悄变化,昨晚做椒盐板骨的时候,居然悄悄把碗洗了呢。
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