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的人往往会陷入很多矛盾,在教学中体验着快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承受着教育带来的痛苦。有时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经常会舍弃很多东西,例如学生,教学等,时间久了,我们会丧失很多心灵上的完整度,所以所以我们需要。关注自已的内心领域,寻求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一般地,我们更多地关注“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而很少问“我们是谁”(我们的自我是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的心灵(内心真实力量)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我们需要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接受内心的指引,使我们的教学在与学生内心的相遇中显得更为真实有效;倘若我们将自己的内心真实与外部活动完全分离,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只有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难以忘怀。
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自己自我保护的心灵中,在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都充斥着分离与恐惧。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我们需要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努力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我们一惯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当事人来掩饰我们的弱点和无能,这种惯用的防卫手段使我们受到困扰。面对学生的肤浅批判,我们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回避,超越对他者的恐惧,而进入对他者的尊重甚至是需要之中。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们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