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健康的、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分离的,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的统一可能促使我们更完整。尊重对立的统一,对我的启发比较大。我们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往往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循环。有些事情就得非此即彼,而发生的很多事情却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须尊重对立的统一。当我们整体地思考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开拓了生命力,也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诚如书中所说,我们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们人也是一样,既需要和群体在一起,也要独处的空间,而这两者彼此对立,却又共存,这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尊重对立的统一。这个观点更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作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要学好这一课,我必须进行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入探索我自己的本性。同时,我寻求他人的帮助去认识真正的自己——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对矛盾。尊重对立的统一,这两对矛盾看似对立,但却在我们身上巧妙的融合统一。或许在我更年轻一会儿的时候,更依赖于他人的反应而实现自我认同感,但现在在探索自己本性探索自己本性和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对矛盾中,尽量实现融合统一。第一点悖论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清晰的、激发兴趣的和有强烈吸引力的,能使学生很难游离主题,开放讨论却围绕主题;第二点悖论我觉得设计教案时要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分层设计呈梯度上升的,既有紧张的气氛又有内心的神秘;第三个悖论倾向于学生的表达,当其中一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同学除了认真听以外更要质疑、肯定、挑战、纠错等;第四个悖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前提是不违反纪律的情况下;第五个悖论倾向于学习的方式,讲课的时候可以视为独处,认真听讲,而共同体的交流中,可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互相帮助;第六个悖论倾向于教学反思,用沉默来反思自己的课堂,用文字记录,而后在与其他同事交流表达不一样的意见,或者说在上课过程中,适当使用沉默效果一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