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悖论:第一对悖论就是学习空间,应该既开放又有界限。界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我们要讨论的,并且跟我们课堂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给他们言论上提供自由和空间,这样在大的主题下让学生们自由去讨论,就能够把这一对悖论运用的很好。第二个悖论要求学习空间既有紧张的气氛又令人愉快。要想让学生们愉快,那么就要讨论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当孩子们经过讨论老师 提出要求,并且让学生做好记录和思考,这时可能就会存在紧张的气氛。当我们找到了学生们讨论的热点,并且他们对这个讨论有一定的理解时,这种紧张的气氛会促进孩子们理解老师提出的主题,这个悖论就会实现的很好。第三个悖论学习空间应该既欢迎主体的意见也鼓励个人表达意见。就像我们平时课堂中,所实施的小组教学,先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由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进行总结讨论得出结论,这就是很好的运用了个人意见和集体意见这一悖论。第4个悖论,我们应该既尊重我们生活中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原则的大故事。我们要学会用大故事对小故事进行再构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当做知识的源泉然后让学生理解我们学习的意义。想在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故事教会之处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就学生不懂得如何做的地方做解释,直到学生已经学会“听了以后去表述”,且要常常这样做,直到他们学会解读自己的故事。第五个悖论就是教学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且用集体的资源做充分的支持。在这个悖论中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也要有一定的内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第六个被轮包含了创建一个既欢迎沉默也鼓励表达的空间。在我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一幕,我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应我的是沉默,在给几分钟,回应的还是沉默。然而我把他们的沉默当作出了问题,从我自己的控制需要而非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其沉默作出反应,我错失了所有这些可能的。可能学生有足够的智慧认识需要思考,可能有的学生想更深刻的思考和学习,可能他们内心想回答,却又不好意思……
所有的悖论都需要把握对立的张力,只要把这个张力把握好了那么所有的悖论我们就会运用的自如,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愉快而顺畅。而整体把握悖论的立足点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无力去把握他,不是因为技巧的缺失,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每一个好教师每一个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和学生们都成为能够自由的思考和生活的人,然而同时我们也知道,帮助他们成就这种自由需要我们在一定环境下约束他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