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情,平常我偶尔也会去注意自己的处事方式,对孩子也会俯下身从他的角度去考虑,比如:妈妈知道你不想让妈妈上班,是吗?很想让妈妈陪着你是不是?妈妈也非常想一直陪着宝宝……但一到比较着急、忙乱的时候就不能做到用平和的心态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分享几段关于共情的内容:
“用自己的固定思维去看待孩子,有一种成年人的优越感,没有好奇地蹲下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小小的脑子里到底有什么想法和需求。未被真正懂得和共情过的孩子,内心往往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很多情绪都憋在心里,逐渐变得困顿和麻木。等有一天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也不会和孩子沟通。”
“那些情绪感知力丰富的人往往会认真注视着跟他说话的人,耐心听对方讲完,再说出对方的情绪或感受,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对方;与他交流的人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接纳、被安抚,甚至负面情绪可能瞬间就被疗愈或消解。”
“父母可以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在经历各种事件的时候,教会他怎样辨析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什么是开心、什么是兴奋、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孤单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各种各样的情绪表达,分清各种不同的自我感受,他对情绪和爱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强,不会只按照大脑的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可以从心出发,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真实表达自己的所需所想,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共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