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早上美美的懒觉,跟闺女打扫了卫生,闺女真是长大了,可以帮我干一些家务了,她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但是偶尔也会发脾气,我们大人发脾气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心里变化,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父母放任情绪宣泄,孩子将承担精神内耗,什么是精神内耗?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她总是被各种小事牵引情绪。有时候是担心爸爸妈妈吵架后会不会抛弃她,有时候是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供应自己上学,还有的时候会担心考不出好成绩,回家无法面对父母。所以上课时候,明明告诉自己打起精神听课,还是很容易就溜号,开小差,才听一小会儿就去考虑其他事情。过度的精神负担,不仅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更严重影响了她的性格、社交和人际关系。
有一次,同学向她借了一本书,很久都没有还给她。那可是她攒了很久的零花钱,才买下来的书,虽然每天都期盼着同学把书还给自己,虽然每天都会失望,她始终没能鼓起勇气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她内心总是伴随着无数种可怕的声音:
“你说了,朋友就没得做了,同学一定会生气的!“仅仅是一本书而已,如果你去要回来,会被嘲笑是小气鬼!“如果被其他同学知道了,你就没有朋友了……”
所以,她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维护自己,终究被自己的精神内耗,塑造成了讨好型人格。而某些时候,她也会非常厌恶自己,不断给予自己负面评价。这些杂念,都成了一块块不停地掷向她内心的巨石,让她不堪重负,在煎熬、纠结中成长得卑微又沉重。内耗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让孩子对内心世界反复进行自我攻击,把本应根植于内心的信心、活力、光芒消耗殆尽,逼迫他们走向一条灰暗的人生,甚至踏足抑郁的边缘。
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家莎拉·迪芬巴赫说过:
“精神内耗的外在表现是,会让人做事犹豫不决、被影响、行动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累;而内在表现有,紧张、焦虑、自卑、情绪低落、生闷气。”
精神内耗,像一只隐藏在孩子心中的小恶魔,发出多种诋毁孩子自尊心、自主性的声音。它会用不易觉察的破坏力,影响孩子内心世界的秩序和安全感,把他们推入黑暗之地。
心理学认为:
“精神内耗,就是将压力或心理冲突压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控制,没有负面情绪发泄,但精神痛苦,疲惫不堪。”
通俗地讲,就是孩子内心像汇集了多种力量在打架,撕扯,互不相让,导致孩子失去决策力,前怕狼、后怕虎,看似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实则忧虑过度,优柔寡断。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孩子在面临某个事件时,反复纠结、衡量、恐慌、摇摆不定,迟迟不敢做决定,这是一种成长的负累,需要父母及时出手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