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让孩子永远看到希望
春风

图像

教育孩子的“8法则”:

让孩子永远看到希望

第一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第二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多说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

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图像

第三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第四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图像

第五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

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第六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利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

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但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

图像

第七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成年人的阅历比少儿丰富,应该更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

第八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

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的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986541
推荐日记
《关注孩子的内在》
《2023.3.26 星期日 晴 417》
《4月6号,亲子日记第二十三篇》
《继续攻克数学题》
《清明节的感慨》
《亲子日记打卡第11篇》
《回姥姥家的清明节》
《2023.2.28周二亲子日记第1346篇》
《师生》
《2023.04.04 209班李钰莹(54)》
《2023年4月7日 周五 天气晴 281》
《收获满满的一课》
《周末多让娃休息》
《你妈的嘴好大》
《2023年亲子日记第12篇》
《养儿方知育儿难(434)》
《 亲子日记》
《家长会有感》
《亲子日记第1126篇:二宝的惊喜变化》
《植物园一游》
《我要向你们借钱》
《亲子日记22》
《2023.4.3星期一(4月份第1篇)》
《2023.3.4周六亲子日记第1350篇》
《慕苏仪 教育困惑》
《第25篇》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晴》
《随笔之23:妈妈,请口下留情!》
《读书》
《亲子日记》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