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慈悲”。平时听到“慈悲”这个词,觉得好高大上,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让人心中升起很多的爱和悲悯。前几天读到南怀瑾老师关于“慈悲”的解释:“慈”是如父(男性,阳性的爱)是给予快乐,“悲”是如母(女性,是阴性的爱)是拔出痛苦,无比感叹中国智慧里所蕴含的哲学“万物负阴而报阳”。由上面“慈悲”一词的解释,我似乎进一步明白了,为什么力波老师一直给我们强调:一手“慈悲”一手“智慧”。
从阴阳和男女角度来说,慈中包含了理性部分,悲中包含了感性部分,而人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那“慈悲”一词便包含了“雌雄同体”,“知其雄,守其慈”“知其白,守其黑”。原来这个词里包含的智慧真的如此之高级。如果没有南老师和力波老师的解读,真的就是看一眼就滑过去了。
再看现在很多观念深受西方的思想影响。因为大白话,简单容易上手,直接拿来就用,缺少了辩证的哲学思维。
比如说:“无条件的爱”这一句话是多么盛极一时的教育理念,可是一股脑儿的误用,又伤害了多少孩子啊。
于是力波老师强烈地给纠正“无条件的爱”是在生命力上的无条件。其他的内在和外在不能无条件。一味的盲目无条件,给予“慈”,那结果不“悲”就怪了。
“过犹不及”都是极端的。
“慈和悲”会不会分家,慈悲能否真正的被用在正道上,就非常考验另一手“智慧”的“慎思”与“明辩”了。
你把慈悲分别放到白和黑里面去
黑种有白,白中有黑
四面八方,各个方面去考虑,去看问题
慈悲,我感悟是只要你一直走在道上,行的正,做的端,那我们每个人会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接近圣贤,当然,这不是用…求,而是顺其自然,自然就做到了
像苏轼说的,用力,就错了
@力波老师助理小葛(葛琴琼-济南) 对不起,我又失语了。感觉自己怎么说都不对,不说正好[捂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接纳自己
胡说八道:胡人说的正八道歪包含正,去掉一半就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