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是“教师中心论”才是主流,牢不可破,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瓶颈。后来“学生中心论”又倍受推崇,日渐盛行,消解了教师主体却建立了学生主体。这种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极端思维,使得人们难以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将教育置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帕克先生的教学共同体想法洞达了教育的本质,对当前教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理想的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二者的取向都是“自我”关注,不是教师成为绝对权威,就是学生需要被激发,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这些都是片面的。教学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我们把他者看成主体,承认其独立性,并具有改变我们生命的力量时,就赋予了它通常只会赋予人的尊敬和权威,就不会疏远它;当我们让主体成为我们的注意中心时,我们就和它建立起了关系并透过关系认识它。当我们试图去了解主体时,“我们就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一时因论争而分开,接着又因达成了共识而结合”。一个能同时体验严谨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得以形成。
“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我们为伟大事物所凝聚,“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通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理解它们”一样,伟大事物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不停地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深入发掘它的奥秘。
只有找到这样的主体,才能让学生激发思维,教师迸发思维火花,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课堂体验,让每一节课像一场旅行,既有知识共鸣,也有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