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这俩孩子整天就跟仇家似的,不管谁大谁小谁也不迁就谁,打起架来一点都不含糊,生怕手下留情了自己吃亏。我这当娘的也断不清她俩的官司。这不又开始了,我都不知道这是今天的第几架了。我说:“你俩过来坐沙发上,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你们都听说过。”俩孩子兴趣来了,问:“谁啊谁啊?”我说:“大诗人苏轼啊,苏轼与苏澈是亲兄弟,他俩少有的那份兄弟感情被世代流传。”苏家两兄弟从小就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伴在父亲苏洵身边。苏轼在二十几岁时就曾有诗,“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由此可见兄弟情深。
据说,作为哥哥的苏轼性格比较直爽,有什么事情喜欢一吐为快,从不考虑会不会得罪什么人或是什么官。他们兄弟俩同朝为官,苏轼因直爽的性格经常被人弹劾,支持新政被贬,写诗被贬,谈论美食被贬,但他弟弟苏澈呢,写文章救哥哥,申请降职救哥哥,卖房子卖地救哥哥。苏澈对于哥哥的求助从不拖泥带水,甘愿倾其所有帮助哥哥。事实上,苏辙的才华并不亚于哥哥苏轼,其入仕生涯也不错,还曾官至副宰相。只是,苏辙选择了隐身哥哥背后,甘愿做幕后英雄,使得他存在感偏低。苏轼之所以一生豪放洒脱不为世事牵绊,与他的弟弟苏辙全身心扶持、为他承担世俗的琐碎与不堪密不可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一直被他弟弟苏辙宠着。
我问孩子们,你们会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吗?孩子说:“会啊,怎么了?”我说:“这首诗就是苏轼7年没有见到弟弟苏辙,在中秋节团圆的日子里,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写出来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辙在苏轼去世之后悲痛欲绝,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并且将哥哥苏轼定格为“亦师亦友亦兄弟”。
我告诉两个孩子除去父母你们就是最亲最近的人,平时小打小闹不要紧,但一定要相互宠爱彼此,不分年龄大小。两个孩子相视一笑,都害羞了,我想她们应该是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