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重在人格抚养。
12-1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推翻父母权威,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领地意识,迫切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离,以此证明自己长大了。
父母的管教和过多建议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亲子矛盾。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像成年人一样被尊重,被当成“大人”来对待,而不是“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通过对上百个孩子成长经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长大后心理不够健全的孩子,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都“缺乏尊重”。
因为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心中没有阳光,会自卑,也会自我否定。
曾因博学而走红的流浪汉沈巍,在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我喜欢读文史类的书籍,但是我父亲深恶痛绝;报考大学时,我想选中文系或国际政治研究,但父母逼着我选了审计专业。
以前语文老师说我很有压抑感,是的,我在我父亲面前一直无所适从。
当孩子的想法被压制,当孩子的感受不被看见,当孩子的喜好得不到尊重,孩子的内心也就照不进光来。
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
为人父母要做的是,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做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为人父母,都想养出一个朝气蓬勃、眼里有光、能勇敢做自己的孩子。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接纳他的不足,允许他的脆弱,尽力满足他的每一个小小的梦想。
只有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父母。
改变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改变自己。想让孩子自信开朗,父母要先学会鼓励和欣赏;想让孩子活得有底气,父母要先学会给予陪伴与爱;想让孩子温暖纯良,父母先学会热心助人。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不教而善。父母与孩子比肩前行,用自己的成长驱动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