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对话的基本规则》和《需要领导》两篇文章,感受颇深。
新的对话主题帮助引发一些关于优质教学的有效谈话,但还远远不够的。与谈论一些离我们很远的技巧不同,这些主题很容易触及我们敏感之处,因此需要有对话的基本原则来配合——这些规则帮助我们尊重彼此的弱点,而且避免在开始之前是对话冷场。
如果我们想要支持彼此内心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如果我们想要看见而且听到别人的心灵,我们一定要记住另一个事实:心灵就像野生动物,坚强、能迅速复原,可是又有点害羞。当我们冲进森林大声呼喊,叫他快出来好让我们能够帮助它时,心灵仍会藏在那里。但是如果我们安静地坐着去等候一会儿,心灵可能会现身。
我们需要设立一些基本原则,让我们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这种方式并不假设我们知道对于别人来说什么是对的,还是允许别人的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位潜在的教师,而他就是真理的仲裁者,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在服务于共同体中的其他人时,才能听到内心教师的话语。
当我们谈论领导时,一般与机构来对照:以为机构需要领导,而共同体不需要。但这个论点完全可以颠倒过来,机构即使没有领导者,只按行政规则办事也能生存一阵子,但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
举个身边的例子来说,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有备课组长作为这个小组共同体的领导,把握着对话的走向。备课组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有人对话的内容偏离了主题,组长要把他的话头牵回来。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时,需要一个领导,一个能引领我们走向繁荣的领导,我们期待着一个好的领导,引导我们走向不一样的道路的领导,在我们孤独时,或者只有领导引我们走出孤独,创造性地运用我们自由,我们才会有另外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