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了校家委会的换届大会,又听了武校长关于“家校协同 共同育人”的报告会。期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孙玲燕老师(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就称呼其为“老师”吧)的经验分享了。
孙老师自身是个外向的性格,但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大女儿却养成了内向的性子。从她的表述中,似乎一开始各方面都不够“好”,算不上优秀。后来,为了女儿,她决心加入家委会。第一年被拒绝后,第二年又提出申请,最终成功进入,并从普通的班级家委会成员,一路做到了校家委会主任。为了做好家委会工作,给女儿带来正面的影响,她每周都要走进校园,执勤、开展活动、给班里坚持学习打卡的学生发放奖品等,甚至还不顾别人嘲笑,积极主动带着女儿登台表演节目。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女儿越来越开朗自信,也越来越优秀。
听了她的讲述,我脑海里第一反应是跳出了四个字——为母则刚。妈妈为了孩子可以不断地挖掘潜力、突破自己,去做很多以前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不光孙老师,还有目前给武校长当助理的孙玮婕妈妈、徐千淇妈妈,她们也是如此,可以为了孩子,不辞辛苦地跟着武校长东奔西跑,学习吸收家庭教育知识,以及摄影、录制等技能,不断提升自己,也带动孩子成长得越来越优秀。
在我看来,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很简单,但给予他们富足的精神生活才真正难能可贵,因为这意味着父母也许要颠覆自己以往的认知,打破固有的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改变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赋予自身孩子“引路人”的职责。就像蝴蝶一样,要破茧而出,才能羽化成蝶。从这一点来看,她们值得我们点赞,配得起我们的掌声。
想起刚参加工作时,我带去办公室的水杯是一个带有吸管的卡通杯,当时主任调侃我“上班了还没断奶”。另一位领导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他说:“只要没结婚生孩子,就不算长大。”当时不理解他的意思,理论上十八岁不就长大成人了吗?怎么会以生没生孩子来作为有没有长大的标志呢?
后来,自己有了孩子,当了妈妈,才发现领导说的对。为人父母之前,即使结了婚,也还是停留在自己照顾自己,甚至被父母照顾的阶段。只有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才能去经历每一个成长细节,才能体会到做父母到底是怎样一个艰辛的过程,才能明白何为全心全意去照顾别人。那种感受,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纸上谈兵”,说说而已。
犹记得,怀孕时为了胎儿健康,忍了好几个月没有吃零食、烧烤,没有喝饮料、咖啡。儿子刚出生时,晚上睡觉都要每隔半小时定一次闹钟,只为看看他是否需要换尿布。家里没有人帮忙时,就要自己抱孩子,从此练就了左手吃饭的本领。孩子生病时,更是彻夜守护,一分一秒地煎熬到退烧。原本对药品一无所知的我,也渐渐记住了什么药可以消炎、什么药可以止咳。给孩子换衣服、做抚触、洗澡、讲故事、做辅食……似乎一夕之间就长大了,什么苦也都能吃了。休完产假,同事再次见到我,调侃地说,没想到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还会养孩子了。
为母则刚,这就是做妈妈的本能,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本领。每个做妈妈的,大概都像《如愿》所唱的那样:
你是 我之所来
也是我心之所归
世间所有路都将 与你相逢
而我将 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PS:昨天下午参加完学校的活动,分别遇到了小书童妈妈、姜宇凡妈妈,今天下午接孩子又遇到了浩妈,见之亲切,非常开心。加上之前见到的龚家树妈妈、刘思延妈妈、张庆宇妈妈、刘瑞宇妈妈,已与7位家长“奔现”了。再次感谢“家长小本”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