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到朋友家做客,她9岁的女儿正在书房写数学作业。
小女孩儿坐在书桌前,要么望着窗外发呆,要么摆弄一下小辫子。一页计算题只写了两道。
朋友看了说道:“别磨磨蹭蹭的,赶快写,写完能看20分钟手机!”
“20分钟?你确定!”
“没问题啊,你麻利儿写啊!”孩子一改常态,刷刷刷,不一会儿就算完了。
妈妈边准备递上手机,边检查作业,“这道题算错了,先改正一下!”
“那如果我改正了……能不能多看10分钟啊?”
朋友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
这类情景是不是很常见?“考第一名就给你买个手机!”,“擦完家里的地就给10元零花钱!”等等,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很多家庭中。
实际上,家长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慢慢你就会发现,越奖励,孩子越难管。特别是当我们使用这种“已知承诺”的奖励,孩子就会迅速失去对某件事的热情,反而变成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就会下降。
换而言之,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被毁掉了。做一件事,她/他不再是因为喜欢而主动完成,而是陷入了有奖励就做,没有奖励或者觉得奖励不够就不做的恶性循环。
物质奖励可以适当使用,但作为家长要明白,要让孩子感觉我们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给他买东西,而不是把奖励当做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真正想让孩子可以自觉地、主动地、坚持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发掘其中的乐趣、并体验在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比如,孩子认真复习一段时间,在期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么家长就可以奖励孩子一件喜欢的玩具、心仪的书籍,游玩一次游乐场或满足孩子其他的小心愿。
这种“无预期”的,带着惊喜般的奖励,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肯定,学习动力更足、学习积极性更强。
养育孩子,看似简单,实则大有乾坤。
单单一个奖励孩子的方式,都需要避开雷区。
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犯错的代价太大、纠错的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