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充实自己。所以说教学的与求学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的一半就是在求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书塾”,在每五百家的“乡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州里设立“序”,在国都设立有太学。
太学每年都从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就举行大考,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基本上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到第九年,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世事洞明,坚持原则,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能这样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以后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样,国内百姓一定心悦诚服,远方异族也会向往来归附,这就是太学教育的最高成就啊。古书的记载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大概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吧。
所以,教师与学生其实是相互成就的,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便是学习和反思的能力,正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反思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学习就无法取得进步,两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