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在春秋时期的越国,有两个有名的大夫——分别是范蠡和文种。范蠡本是楚国人,在他年轻时来到越国,和文种一起成为越王勾践身边的良臣。
在吴越争霸中,吴国军打败越军,越王勾践带领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会稽山上。吴军把会稽山团团围了起来。大将范蠡对越王说:“如今大王只有低声下气,赠送厚礼给吴王夫差,请求讲和。如果他不答应讲和,就只好把自己作为抵押,去侍奉吴王。”勾践同意了,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夫差思虑再三,同意了求和的主张。于是勾践被带到吴国,给吴王养马。这时,范蠡不但陪越王一起忍垢受辱,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随机应变,多次使勾践化险为夷。文种则接受勾践的委托,尽心管理国家大事,恢复生产,重新整顿家园。
三年后,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国。这时,范蠡和文种又帮助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取得了霸主地位。越王勾践得胜回国后,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但会上缺少了范蠡。原来,范蠡已经偷偷地离开了越国,带着随从乘船漂海而去。
临走前,范蠡留给好朋友文种一封信,信上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兔子打死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你应该明白。从我和勾践十几年来朝夕相处的经验推断,他是个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快走呢?要不然到时候你一定会后悔的!”
文种却认为自己跟随越王勾践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受尽了艰辛劳苦,现在到了该享受的时候,勾践一定不会亏待自己的,于是留了下来。不料没过几年,正如范蠡所推断的那样,勾践开始怀疑文种有谋反之心,就派人赐文种一把宝剑,意思是让他自杀。文种这才知道范蠡当年的做法是多么明智,不禁仰天长叹,最后伏剑自杀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及时隐退,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