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抑郁
储老师育儿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图像

一,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症。

作者 杨意: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是一位资深临床心理学家,她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下属医疗中心,现独立执业,曾受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十一学校等学校做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演讲。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书。

有人会说,“小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但是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承认的疾病,而且它已经成为青少年面临的最普遍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已经达到了24.6%,每十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人达到了重度抑郁的程度。北京大学有关中国家庭的调查也显示,每四个中国家庭里,约有一个家庭的儿童或青少年有患抑郁症的风险。还有很多孩子尚未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也已经出现了部分症状,处于亚临床抑郁的状态,如果不积极干预,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发作。

这本书的书名,可以说生动地表现出了家长的心理。

很多家长不了解青少年抑郁症,也不相信孩子是抑郁了,以为孩子只是压力大,有点不开心而已。

当孩子被诊断出抑郁症时,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一边是父母忧虑地抱怨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和我们说!”一边是孩子很委屈:“我怎么没和你说,你听了吗?”

家长不了解孩子年纪轻轻怎么就患上了抑郁症,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这本书就是一本给家长的指导手册。

这本书回答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比如,如何判断孩子是抑郁,还是只是有点不开心?

如果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相处?

如何真正地理解孩子?

如何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

书里给出的方法具备通用性。

一看书名,你可能以为它只是在讲抑郁症,但这本书其实也是在讲育儿思维,它将告诉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变换角度和立场去教育孩子,怎么养出更快乐的孩子。

当然,如果你还没有为人父母,这本书也依然值得一读。它能使你逐渐代入自己和父母的角色。这本书也能让我们回忆自己过去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回忆自己当初和父母的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初曾有过的经历和情绪。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讨论父母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症,以及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第二部分,讨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患抑郁症的孩子。

第三部分,探讨如何预防抑郁症。

~~~~~

第一部分,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症。

近年来,对抑郁症有所了解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过,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成年人还不太一样,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在儿童期,也就是6—12岁的小学阶段,抑郁症的表现是经常无故头疼、肚子疼或有其他身体不适,过度焦虑,多动,莫名其妙地显示出敌意和攻击性言行,喜欢流泪,过度敏感等等。

儿童抑郁症之所以会表现出以上症状,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孩子的年龄尚小,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力还比较有限。他们不懂什么是抑郁症,也不会对父母直接说“我得抑郁症了”,而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打架、欺负别人,或者告诉父母自己身体不舒服,而他们描述的这种不适往往是病状模糊、原因不详的。

其次,小学是进入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果孩子不适应这种变化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

等到了青春期,也就是12—19岁的初高中阶段,抑郁症的表现又会发生变化,包括持续不开心、缺少活力,烦躁、易怒,成绩下滑,疏远朋友,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抑郁症表现一般是非典型的,虽然抑郁,但有时会反弹,开心的时候看起来很正常,所以容易被他自己和父母忽略,耽误了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而且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在情绪上表现更多的不是悲伤,而是暴躁、易怒。这和我们一般的认知有些不一样。当父母看到孩子沮丧、悲伤时,比较容易警觉孩子是不是患了抑郁症。但如果孩子是暴躁、易怒,动不动发火,父母只会觉得孩子是性格不好、不懂事。但是临床经验和研究发现,易怒是青春期抑郁症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的来说,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了以下表现,那么父母就要注意了:

(1)在身体上,饮食变得不规律,体重快速上升或下降,睡眠紊乱,精力不足,出现头痛、胃痛等躯体症状;

(2)在行为上,孩子表现得很疲劳,起床、刷牙、穿衣服、洗澡都变成了极其艰难的事情,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这容易被父母错怪为偷懒或者故意磨蹭;

(3)对一切丧失兴趣,容易退缩、逃避、放弃;

(4)在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下降;

(5)在自我态度上,对自己做出极端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无趣、一无是处;

(6)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寡言少语、自我封闭的现象。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上述某些表现时,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孩子的症状:

第一,孩子的症状背后是抑郁症,还是有其他身体疾病,或者两者都有?父母可以先对孩子做一做身体疾病的排查,看看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因素。

第二,孩子的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了多久?在症状开始之前孩子经历过什么压力或者创伤性事件吗?这些信息都有助于之后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孩子的症状有多严重?只是偶尔不开心,还是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第四,孩子在学校里有哪些表现?上学后,孩子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家长很可能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在学校里,抑郁症可能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不参与活动、与人疏远、没能力完成作业等等。所以家长不单单要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还要去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状态。他有没有遭遇霸凌或者人际挫折?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么样?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去和老师沟通的。

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如何理解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抑郁症的成因。

精神病学界用易感性应激模型,也被称为素质-压力模型来解释精神疾病的发作。

首先,患者本身具备易感性,也就是具有容易发展出精神疾病的因素,并且遭遇了应激性事件,也就是生活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或打击,从而导致了精神疾病的发作。

易感性应激模型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生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否被触发、何时被触发、触发后的反应如何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一个人易感性和应激遭遇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人易感性很低,那么他就能承受较高的应激压力,也不一定会触发精神疾病。面对同样的压力,有的人会抑郁症发作,有的人就不会。所以,如果一个人易感性很高,且遭受了强应激的话,这时他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就很高。

易感性因素包括基因遗传等生物学因素,也有人格、认知、人际关系等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人格特质。

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的孩子容易抑郁呢?

作者曾经在临床工作中接触过一位很典型的患者,是一位重度抑郁的女孩,她对生活和人性都持悲观信念,对未来也没什么兴趣、动力和追求。有好事发生时,她觉得也没好到哪里去,根本不值一提;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更不值得过了。她的心态,就反映了抑郁症患者中很常见的两种人格特质,分别是“对自我的低引导”和“对伤害的高回避”。

这两种人格特质,来自美国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克洛宁格提出的人格生物社会理论模型,它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格理论模型之一。

自我引导程度高的人善于自我管理,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责任心,会想办法实现目标。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引导程度较低,遇到困难时,他就倾向于回避和退缩。而对伤害回避程度高的人比较小心谨慎、思前顾后,容易紧张、焦虑、疲劳、悲观。

“对伤害的高回避”和“对自我的低引导”,就是和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两大人格特质。

面对伤害,回避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伤害被过度放大,会造成过激的回避行为,把自己困在熟悉的、没有挑战的环境里。在这种过度回避的状态下,抑郁症状容易加剧,需要高自我引导性让自己走出来,可偏偏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引导性又极低,于是只能保持在冬眠般的停滞状态。抑郁症越严重,就越回避伤害,越放弃自我引导,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从不出家门到不出卧室门,从“和少数好友倾诉”到“和谁都不联系”,从“不做一门课作业”到“连上学都不想上了”......就这样被抑郁症的黑暗逼到了墙角。

总之,具备“对伤害的高回避”和“对自我的低引导”这两种特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一些。并且抑郁症患病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这么大呢?

第一个原因和大脑功能发育有关。我们的日常行为是受大脑中两个系统协同指导的,一个是“社会情绪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绪的产生,以及寻求快感奖赏;另一个系统是“认知控制系统”,由大脑外侧的“前额叶皮质”等脑结构组成,负责思考、推理和判断,控制冲动,调节情绪。可是这两个系统的发育成熟是不同步的,社会情绪系统在青春期前期就迅速发展,等到了13—15岁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发展逐渐变缓。但认知控制系统直到大概25岁的时候才能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和冲动行为。

第二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需要适应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伴随着性成熟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有的孩子讨厌自己的身体变化,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还有一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别人如何看待他们,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容易让他们处于高焦虑的状态。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成熟,把他人的管理视为对自我空间的侵犯,但同时他们仍然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这就容易导致和父母的冲突,而和父母关系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总之,如果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又具备“对伤害的高回避”和“对自我的低引导”这两种特质,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有潜在的抑郁风险。

不过,除了人格特质以外,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大量青少年抑郁症案例都和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

<例>有一位患抑郁症的男孩,他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失败非常敏感,对错误的容忍度极低。通过咨询,作者发现,在这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会过度关注孩子的成败,盯着他的毛病不放,尤其是他的父亲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对孩子发泄情绪,每次父亲的情绪风暴都把他冲击得瑟瑟发抖…。

有心理学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孩子日后患抑郁症的风险。

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戈登·帕克曾经编制过一个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他测试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关爱-冷漠,还有一个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过度保护。研究发现,关爱程度高,同时过度保护程度低,也就是说既关爱孩子又尊重孩子自主性,是最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养方式。相反,如果关爱程度低,同时对孩子控制欲过强,则容易引发孩子的抑郁症。

本书作者还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很多父母会说,“我们明明没有给孩子压力,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加压的,他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我们倒是劝他不要太累。孩子为什么还会患抑郁症呢?”

不少父母确实是这么想的,为什么孩子明明很优秀了还会自卑?甚至焦虑或者抑郁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这时候,父母也很纳闷。

但是据作者观察,与其说家长对孩子没施加压力,不如说是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施加的压力。实际上,家长的心里都是有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的,当孩子在某个方面做得好的时候,父母容易产生一个不准确的印象,觉得自己没有期待。但事实不是这样,父母还是有期待和标准的,只是孩子恰好达到了。孩子没被批评,只是说明他通过了父母的“审核”,不代表他没被审核。而孩子其实非常敏感,他能感受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有标准和期待是很正常的。父母需要反思的是,不要对孩子推卸责任,说一些“你要是有压力,可不是我给的”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只会损耗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感情。

(下接第二部分,如何帮助患了抑郁症的孩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32855
推荐日记
《214.写写在鼓乐队训练的真实感受》
《体育课》
《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2023.9.22周五晴亲子日记第1553篇》
《日记》
《71 9.23日 星期六》
《日记》
《《意志力》》
《9月22日 天气晴》
《生活随想196 心向阳》
《 169家长会》
《亲子日记》
《第761篇》
《2023.9.23 晴》
《儿歌》
《闺女是小棉袄》
《2023.9.23》
《一个80后父亲的“散文诗”》
《希言自然》
《班级凝聚力》
《2023.9.23 周六 多云 亲自日记第129篇》
《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2023.9.1 0 星期天 天气晴》
《9月22日天气晴》
《家长会叙事》
《第一张表扬信,648篇,2023.9.23,星期六,天气晴》
《2023.9.22 天气晴 星期五》
《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 亲子日记》
《9月25日,雨》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