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孩子的宇宙》二
储老师育儿

《孩子的宇宙》

二,为什么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来保护孩子内心的宇宙?图像

孩子的宇宙丰富多彩,作为成年人却总是察觉不到,老是用无知、幼稚这样的话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还总想去矫正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意愿行事。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很深远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第二部分的内容:为什么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来保护孩子内心的宇宙?

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有不少人觉得,孩子就是简简单单的,他们能有什么“宇宙”?或者觉得,我让我的孩子吃饱穿暖,让他受最好的教育,培养他良好的品格,让他学习更多的兴趣和技能,这样还不行吗?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前面说过的这些,你还是作为一个控制者和指挥者对孩子进行外力的开发和引导。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成年人总以为自己也有过童年,似乎只要回忆一下往日,就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正因为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其实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很少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更不用说对孩子的内心充满敬畏了。因此我们觉得对孩子好的事情,也仅仅只是我们觉得…而已。

成年人看待世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框架,而孩子并没有那样的框架。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很不一样,成年人理解起来本就有困难。这种不可预测,会让管教孩子的大人们大伤脑筋,这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差异。

<案例>有一位只有两岁的孩子名叫原宏,他自编了一首诗歌,很简单,内容是说:

星星出来了,

爸爸也回来了。

很显然,这位孩子把两件完全无关的事情,强加了因果关系。他的父亲之前回家,都刚好在第一颗星星出来的时候,所以他觉得只要这个星星出来了,他就能见到爸爸了。

诗歌很美,充满童趣。

但是有一天,原宏的爸爸因为单位应酬,回家晚了,而这一天天空刚好阴天,星星被乌云遮住了。原宏看到星星没出现,爸爸也没回家,就以为爸爸和星星一起消失不见了,非常难过。这时候,尽管原宏的妈妈不断告诉他,爸爸过一会儿就回来了,可小原宏就是不信。因为这位母亲根本就想不到,原宏的情绪会跟天上的星星有关。

所以说,成年人自以为能理解孩子,但其实这是很难的。

仅仅要理解孩子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很多成年人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顾不上去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言行,有些甚至是关键的言行,也敷衍了事。但就是这一点不理解和敷衍了事,对孩子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在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雷蒙娜和妈妈》中,雷蒙娜是个全家人都很爱她,但她却觉得自己不被爱的孩子。她会因为在参加聚会时,母亲无意中提醒她要“乖一点”而觉得母亲对她心怀不满;也会因为听到妈妈称赞自己的另一个孩子而苦恼;她想要为大象做裤子却被母亲和姐姐阻挠,于是通过不断地挤牙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快。直到某一天她情绪爆发,说出了要离家出走的话。

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孩子认为我的世界就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雷蒙娜之所以会爆发,就是因为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对自己漠不关心,她无论怎么测试,都觉得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她也没办法证明自己的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所以就决定离家出走。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觉察到她内心的这些活动,于是雷蒙娜心里就聚集了大量的愤怒。

所以,成年人千万不能自大,觉得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必须心存敬畏,时刻认真对待。

当然,也有不少成年人其实知道孩子的宇宙是复杂而神秘的,但他们依然不愿意采取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反而背道而驰,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试图去破坏。

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这或许因为成年人的底层心理里,或多或少有着对孩子的宇宙深深的不安,所以才有了一些充满冷漠与恶意的行为。即便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时也不能避免。

不看自己不想看的东西,这是人们在成长中难免养成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孩子的内心就像一个宇宙,有着无限的可能、深度和广度。(对于我们大人而言)而在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丧失了(原有的)一些深度与广度,不断地丧失了对世界的想象力的过程。成长过程中不断的生活训练,让我们大人的感官只能对某些特定的东西作出反应了,思维只会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转了。而看到身边的其他人也和我们活得一样,这让我们感到安心。但孩子却是个威胁。为什么孩子那么天马行空?为什么孩子那么不按常理出牌?为什么生活明明那么苦了,孩子他玩个泥巴就能笑得那么开心?不行,我得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我得扭正孩子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思维。我可不是要欺负孩子,而是“为了你好,为了你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面对不理解,当成年人的心中只有畏而没有敬,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就会被放大。为了逃避恐惧和不安,人们便会试图去扼杀不安的源头。所以,要么对孩子的诉求视而不见,要么直接以教育的名义打骂孩子,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看了顺眼的样子。

不少大人在童年的时候或许也经历过这样粗暴的教育,同时也有不少人正在以同样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这种教育和相处,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心灵。更为难办的是,这种灵魂的扼杀无法用制度和法律来防止,只能依靠每个人内心的自觉。这也是本书作者大声呼吁,对待孩子要有敬畏之心的原因。

以上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内心那个浩瀚的宇宙,并且对这个宇宙怀有敬畏之心。

(下接第三部分,如何在敬畏中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52061
推荐日记
《清晨的第一句祝福》
《坚持晨读》
《我家的金鱼》
《哥哥看着妹妹第二天》
《去看升国旗》
《546包馄饨》
《喜事》
《86篇》
《勿忘国耻》
《2023年10月07日 611篇》
《 183考试》
《亲身经历,》
《随记》
《与小伙伴的快乐时光》
《2023.10.07 第11篇 开学》
《10月7号,星期六,阴》
《 攀 登》
《姥爷77岁了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天气晴 第581篇》
《亲子日记第198篇》
《拒绝浪费〈208〉》
《相信自己有梦最美》
《四(一)班牛腾逸亲子日记第854篇》
《无声的反抗(617)》
《教育日记1016 居家2 2023年10月4日》
《陪伴》
《亲子日记79篇。进入学习状态》
《2023.9.7天气阴,星期六》
《教育日记1017 放风啦 2023年10月5日》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
《190假期第一站》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