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很重要!
春风

图像

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三件事父母尽量少做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根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随着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竞争、内卷已经早早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很多孩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

沉迷网络游戏、厌学;

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

自卑、消沉、经常陷入焦虑的状态;

脾气不稳定且有攻击性行为;

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

……

曾有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并且儿童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急需关注的问题。

很多父母对此十分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心理会出现这么多问题?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

其实,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有没有锻炼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内心不曾有过这些力量,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绝望之感。

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谕,以下这三件事父母要尽量少做。

图像

01

不要让学习成绩

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而在很多家庭,学习成绩变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也成了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在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钟华是一名高三的女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比如钟华考了第三名,大人不会给出表扬,反而问:“那第一是谁啊?第二是谁啊?”

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大人还是会追问:“那全级第一是谁啊?你排第几?”

钟华坦言:“‘你可以考得更好’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就好像是我是一头驴,我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我在拼命为了这件事奔跑。”

图像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父母的赞赏或回应。

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家里只剩下唉声叹气。

有一位初中生问妈妈:“我做什么可以让你高兴?”

妈妈讲:“你把学习搞好了,我就谢天谢地了!”

在孩子看来:“学不好,爸妈就不高兴,唯有学得好他们才会重视我。”

我一直认为“你只用管好学习”是一句非常残忍的话。它在提醒孩子:

你除了能在学习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别无他路。

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家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任务,没有目标感,他们也无法从生活其他事情中获得价值感,渐渐地,不能好好地与身边人相处、不懂如何与世界相处。

在学习方面频繁受挫,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多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焦虑,觉得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些消极的意识,一旦占据了孩子的内心,往往会伴随着他整个学习生涯。

学习确实很重要,然而很多家长过度强调学习的意义,而忘记了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学习之路上,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越多,孩子才不会变得“空心”。

心理阳光的孩子,背后也会有个阳光的家庭,他们懂得:“家是一个永远可以包容、接纳我的地方。”

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家人永远可以接住自己。

对自己永远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富足的。

图像

02

不总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

控制孩子

亲子关系最容易掉入“控制”的陷阱”,这种控制最让孩子感到痛苦。

控制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无孔不入地监控。

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母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一怒之下跑去报警。

警察来到家里,爸爸不慌不忙地说: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

这种所谓的关心,挤占了孩子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孩子有强烈的压迫感和窒息感。

虽然痛苦,他们却无力反抗。

父母的控制行为,偶尔也会以“情感勒索”的形式出现。

如果孩子不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会面临一些指责、威胁,迫使孩子让步,比如:

他们会把“这不是为了你好吗?”挂在嘴边;

他们会给孩子的不配合的行为贴上自私、不孝顺的标签;

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引发孩子的内疚和罪恶感……

图像

控制一个孩子,父母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是你的父母,我是绝对的权威,你必须听我话,我对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然而,越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孩子,最后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每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有独立的意识,如果父母万事插手,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升学成家,对孩子来说,反而变成一副枷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父母控制的手越长,孩子的焦虑与压力也成倍增长,对家长的反抗心理和疏离感也越强烈。

没有孩子喜欢总是被选择、被决定。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

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幸福的家庭,少不了界限感。

幸福的孩子,也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放手和尊重。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在不断地尝试和经历中,发展出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图像

03

不以“爱”的名义

剥夺孩子提高心理韧性机会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不理解孩子所背负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痛苦和压力都是相对出现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烦恼和焦虑。

为人父母,无法完全替孩子消除这些心理负担,却可以教他如何和压力相处,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后天慢慢培养锻炼起来的,就像是升级打怪,从挑战并战胜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逐渐养成强大的内心。

认识一位家长,暑期送孩子参加夏令营,孩子表现得特别好,不仅独立能力超强,还会主动帮老师忙。

有的小孩不习惯新环境,因为想家而闷闷不乐,他还会主动上前安慰,连老师们都夸孩子就像小太阳一样。

很多人问这位家长的养育经验,这位妈妈的答案很简单:“可能因为我比较放心吧,很多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发现了自身的能力,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图像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脆弱、禁不起打击,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当孩子遇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不肯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心。

这样的孩子,当他独立面对挫折其实是很无助的,没有应变的能力,也没有强大的内心面对失败的痛苦。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任何风雨。

孩子需要实践与探索来获取自身的自信,这一件件小事里,孩子获得了经验和教训,最后带给他的是成就感与自信。

不要小看这种训练,它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会尝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不是逃避或一蹶不振。

《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为人父母的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可以枝繁叶茂地成长!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心理阳光的人。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79275
推荐日记
《重阳节小任务》
《亲子日记》
《日常》
《孩子的收获2023.10.24 星期二 天气晴(122)》
《做水果拼盘》
《2023.10.25 星期三 天气晴》
《特别的日子》
《2023.10.20日第602篇 《我的爱语》》
《每一次荣誉都是一个新的起点~10月20日~亲子日记第605篇》
《一团正气(141)》
《撒谎》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刘珈辰妈妈》
《我家土豆成精了》
《亲子关系22》
《437 10.23 晴》
《简单的爱》
《早读 (597篇)》
《时间之书》
《孩子的学习》
《进去小学后取得的最大成就》
《成长的过程》
《2023年10月22日 亲子日记 第233篇》
《10.25 三人组早餐》
《一大早的检讨。。。20231025》
《读《爱心与教育》后感7》
《你长大了》
《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价值》
《刘鸿博的第十八篇日记》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天气 晴》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