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读史杂记)
一、范雎
柏杨先生,一九九九年解读《史记》时说: 范雎是一个卑贱的小人物,身受惨厉苦刑,负起叛国灭族重罪酷冤,依照社会经验法则,即令天崩地裂,他都无法逃出毒手。想不到彼苍苍者天,允许他含垢忍辱,竟能把灾难化作营养,二十年后,奋勇一击,恩怨分明,有激情,有理性;有严厉,有宽恕,正义凛然,大丈夫当如是也。
《史记》中范雎的故事引人回味,他和苏秦的人生历程有些相似,都是早年不遇、多方受辱,终于秦国拜相、挥斥方遒,与秦王一起指点江山、逐鹿中原,推行攻交结合策略,个人名传千古。
他们的故事都是一部草根的逆袭史,更是一部人生的悲喜剧,没有多少天命;大多是彪悍的人生需要有舞台,但更重要的是,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然后通过艰难的等待,持续的成长,智慧的选择,幸运的眷顾,才能有机会去一展风姿、逐竞风流。
二、刘邦、项羽
《史记》记载,刘邦当年押解刑徒西入咸阳,曾看到过秦始皇的出行阵仗,当即感叹:“大丈夫当如是耳! 刘邦比秦始皇小12岁、比张良小3岁,比项羽大15岁,比韩信大16岁。
没过几年,秦始皇南巡至会稽,这次又被项羽看到,当时项羽23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说白了就是都想当秦始皇那个角色。后来他失败自刎的时候是30岁,连头带尾起兵也不过8年。
刘邦比项羽大约15岁,当时也未必走了坐皇帝的野心,只是看到皇帝的排场,不禁羡慕得暗暗流口水,想想自己平时在老家做个亭长,喝酒不给钱,一帮小弟围绕,也有点成功人士的飘飘然,但今天和皇帝一比,唉,亭长瞬间不香了,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子啊!
因为项羽出身于楚国名将世家,而且他的祖父项燕就是与秦军作战而死的,他是身负国恨家仇,不共戴天,当他看到自己最大的仇人,自然是满腔怒火,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手刃仇人,可是在现实状况面前,只能咬牙切齿地远远望着,终于忍无可忍爆出一句:我一定要取代他!取代秦始皇,就是推翻秦朝,就是报国恨家仇!再加上项羽本就年轻气盛直肠子,他能说出这句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些人天生就不愿意做平凡人、普通人。秦始皇作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六国,视察巡游自己的国土,显示皇帝的权威。出游是大场面,可以想象浩浩荡荡,无比风光的气场。现存的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俑,发掘出来的铜车马,让人惊叹,称为奇迹。死后尚且如此,何况活的时候。
目睹豪华富贵,两个人都表达了羡慕、不甘心、想做皇帝的想法。但是不同两句话,暴露了不同的性格。
刘邦稳重成熟一些,先是长叹一声,叹息自己混的不怎么样。大丈夫当如此,男人应当像秦始皇一样建功立业,名扬天下,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做到了,像秦始皇一样统一了天下,做了皇帝。
项羽就是个莽撞的愣头青,毛孩子。那个人我可以取代!秦始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这样排场?我立刻马上就可以揪他下来,做他的位置!恨不得立即冲上去,干翻干倒秦始皇。后来的事实证明,皇帝的位子他坐不了,不合适,项羽高估了自己。
刘邦项羽两个人争天下时,汉王刘邦常被项羽打败,狼狈的像丧家之犬一样逃窜。有一次驾车逃跑的路上。遇见碰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闺女,上他们上车。汉王因为马疲惫、敌人在后面紧追而焦急,几次要抛弃扔掉两个孩子。给他驾车的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捡起孩子,一直载着他们,先慢慢走,让他们搂紧自己,才快速奔驰。汉王很气愤,多次要杀掉夏侯婴。最终,运气好,逃出项羽的追击。
汉王刘邦强大后派人攻打项羽,项羽抵达阴陵迷失道路,向一农夫询问,农夫故意欺骗他,说:“左转。”左转之后,陷在广大的草泽之中,进退艰难,汉军不久即行追及。项羽折向东方,抵达东城(定远县东南二十五公里),随身只剩二十八骑,而汉军追兵有数千人。项羽知道逃出无望,告诉二十八骑说:“我自起兵以来,已经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没有失败过,遂统一全国,独霸天下。而今被困此地,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作战。今天唯有决一生死,向四面冲杀虽突出包围圈,但终归又被包围,拔剑自刎,才30岁。
3、天命之“胡”
从秦始皇建立帝国到秦国灭亡仅仅17年。公元前215年,嬴政坐拥天下后妄图长生不老,重用方士替自己海上寻仙问道,其中有两位方士最为著名,一位是传说中的日本人祖先-东渡的航海家徐福,一位是献谶书说“亡秦者胡也 ”的卢生。
嬴政在公元前221年亡了齐国后宣布正式统一天下,从秦王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始皇。不仅确立了皇帝称呼还设置了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在秦朝建立之前都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于是,这221年到215年期间,他开始了巡游计划。先是去了西北边陲的陇西,又去了北地两郡,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的出巡一共就达四次,一次秦王朝皇帝(一任始皇帝)赢政再离开首都咸阳东游,前往碣石(河北省昌黎县北,碣,音),命故燕王国卢先生求访古仙人羡门。然后在碣石刻石立碑,歌颂自己功德。为了这项工程,城郭摧毁,连堤防都拆除。卢生从海上回来,抄了一段《录图书》(神秘法术书)上的话:“使秦王朝灭亡的,是‘胡’。”奏报给嬴政。秦始皇翻开一看,你别说这书说得还挺准,清清楚楚的写着几个大字“亡秦者胡也”。
但这秦始皇万万是没想到自己儿子胡亥身上,只想到了当时的胡人。胡人才是锅从天降,秦始皇命蒙恬率兵30万去打北方的胡人,直接将黄河以南的土地都纳为秦国之地。没想到后来灭了大秦帝国的是“胡亥”。
4、天命之汉王
刘邦,鼻梁高耸,前额宽阔,面部线条分明,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喜爱朋友,慷慨大方,胸襟坦荡豁达,常怀大志,不愿从事家人赖以维生的耕田生涯。最初,当泗水村(江苏省沛县东)村长(亭长)。单父(山东省单县)人吕文,精于面相,看见刘邦面貌,大为惊奇,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不久,刘邦奉派押解囚犯到骊山(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做工,中途有些人逃亡,不知去向。依照逃亡的情况推测,到达骊山时,已全部逃光。走到丰县(江苏省丰县)西方泽中亭,住宿,晚上,索性把囚犯们统统释放,说:“你们快逃,我也从今天开溜。”囚犯中有十余个壮汉,愿追随他流浪。刘邦曾经喝得酩酊大醉,半夜,穿过草泽地,遇到一条大蛇当道盘卧,刘邦拔剑斩断。此事过后,又有人回到斩蛇的地方。看到一个老太太痛哭,那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身成一条白蛇拦在道上,现在被赤帝之子给杀死了”。那人一听,也觉得荒谬无比,当场打算带着老太太去报官,不成想老太太瞬间消失不见了,把那人吓得不轻,只好哆哆嗦嗦地继续前进。就在那人追赶上刘邦一行时,刘邦也恰好睡醒了,那人告诉刘邦,刘邦一听心里瞬间美滋滋的,而身边的小弟们对刘邦也更恭敬了。
后来,项羽用重兵包围刘邦要灭他的时候,里外三重。就在这紧要关头,突然间,西北掀起狂风,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像玩具一样,全被摧毁,飞沙走石,虽是中午时分,却昏黑如同午夜,而西楚军杀声惨急。刘邦率领几十名骑兵,乘乱逃生。
再后来,项羽向刘邦发动攻击。当时,项羽大军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扎营骊邑(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坂(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后世称项王营)。刘邦只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扎营霸上(陕西省西安市东灞河畔。两地航空距离二十公里)。范增告诉项羽:“刘邦在山东(崤山以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函谷关),对财宝不再夺取,对美女也不再注意,可看出他的志向不小。我曾请人观看天象,在他阵地上空,气流都成龙虎形状,五彩分明,那是一种只有帝王头上才有的气流。应该迅速攻击,不要延误。”后来虽然经过“鸿门宴”但项羽终归是没有拿下汉王刘邦。
最后,汉高祖临死前,吕后找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说可以治好刘邦的病。但刘邦却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大致意思是,我能从平民到皇帝,都是天命,不是人能改变的,病也不可能能治好。
5、袁了凡
袁了凡是明代思想家、官员。他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过程。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对他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只要努力行善,修身以德,人的福气是可以自己求来的。
袁了凡听了禅师的话,开始行善积德。后来他不仅考中了进士,还有了一个儿子,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他著述《了凡四训》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读到《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他后来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6、曾国藩
他说:“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需咬牙立志,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必做不得事,人生绝无易处之境遇,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便是英雄好汉,凡发一谋,举一世,必有奔波折磨,必有浮议摇撼,为坚韧者方可成功,人生在世,君子但尽人世,须不记天命,因天命全在人事之中”。他说:了凡说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疲倦)然自馁也。
梁启chao对曾国藩有一段评价,说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一生一直处于逆境,但最后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三不朽,其成就震古烁今,无人可比,原因就是:“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在梁启chao看来,曾国藩的成就完全是在逆境中困知勉行,锤炼而成。挫折屈辱,反而变成了曾国藩提升自我的最好机会。的确,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
曾国藩读《了凡四训》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古人说:“天难谌,命靡常。”天道无常,命运也没有定数。但是,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