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绝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班主任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我常常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地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少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的;何况我们面对的"优生"是经过其家庭教养和小学老师的精心教育的,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对"优生"的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应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童心。这种情况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和头脑的"成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窄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而且由于他们在班上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他们的这些毛病在班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优生"去掉他们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他们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