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父母能教给孩子最好的能力,就是专注力。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数字,专注力是1,其它是0,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这是多么正确又真实的理论,无懈可击。
可是李白当年有诗云“古来万事贵天生”,现在是“人生万事贵起跑”,多少年来始终在兜售“孩子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校共育,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也是主角,当然这也没错。但是,每一种观点、主张、理论背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不是指向怎么能解决好绕也绕不过去的每天24小时必须得过的“生活”,都是链接着分分秒秒都想能赚你一把是一把的“生意”。
我看 ,教育的改革在基层越改越是“趋利推责”,越改越有连同家长一块“要回炉锻造”之势,没有一种说辞不是与父母无关的。生怕教育不出“好学生”跟学校、跟社会、跟制度、跟体系、跟师资等等有一丁点关系,反正孩子是你的,工资是老师的,学校是社会的,生意是大家的,未来是孩子的,无论怎么样家长都是脱不了关系的,孩子不好就是家长的原因也得改正学习,一同成长、也要反思,爱管不管,都得承担。易中天在武汉大学校友会上说:“原来的老先生,把学生看的比自己的儿子都重要”,现在的教育价值取向引人深思。
昨晚,闺女脱下自己的袜子,没有父母要求,也没有他人逼迫,就是自己想去洗。然后,洗啊洗啊洗,怎么洗都不是很干净,自己仔细认真的洗了好长时间,然后才喊我过来,说:“爸爸,我的袜子有点脏,怎么洗都洗不干净,我想把它洗成奶白色”。
你看,什么是专注力?“奶白色”就是专注力。这种专注力是需要父母必须得这样那样教育、引导、训练才会有的吗?不是。孩子想认真做一件事了,想把它做的更好些、更完美,达不到她的目标不放弃,这就是专注力,这也可能是环境影响的,也可能是她内心自带的。有的孩子你试试,袜子他才不洗,洗了也是白洗,更别提“奶白色”了。
我看,父母能教给孩子最好的能力,就是做一个有恒心且明白不糊涂的“父母”。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要做个持之以恒,当个真明白人,也不是那么容易。人啊,贵在不论做什么事儿,都有一种认真钻研的精神,也就是认真有恒,这有时候还真是天生自带的气质。想通过后天培养,多半有收获,多半是徒劳。让孩子,快乐点生活,有什么能力,水到渠成就好了。
俞敏洪曾说比之他那些北大的同学,他学了五年不但没赶上反而到最后毕业时,落在最后几名。他说你们一年做的事情,我一年赶不上我用五年,你们五年的做的事情我赶不上,我用十年去做,大不了我把心情弄的好好的,最后一个一个把你们送走。只要我每天坚持,就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你只要每天都比别人多做那么一点点,超过他们是很平常的事情。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教育和生活一样,不忘过去、不欺现在、不惧未来,自然而然地迎接每一天。有人说,人生最好的几种状态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丰盈在大脑里的知识,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挂在嘴角的微笑,藏在心底的梦想”,我想这应该是种造化,不一定是培养才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