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虽然全篇只有5000字,但寓意深远,从宇宙本源,到大自然的规律,再到治国,修身,平天下,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论述了他的思想体系。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老子重点讲了些什么。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恶就产生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就产生了。所以说,有和无是相伴而生的,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短通过相互比较才显现出来,高和低相互依靠着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这些,自古以来一直就是这样。
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不讲仁义的,视宇宙万物为稻草扎的草狗,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也当如此,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里的不仁其实是一种大爱。天地不仁,任由宇宙按其自然规律自由发展,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如果天地讲仁义,讲感情,今天不忍花凋零,明天不忍树落叶,那这个世界要乱套了。圣人当有这般胸怀。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得太多了,反而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把话留在心里,保持沉静。
四、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的时候,应该急流勇退,这样做才符合天地间的大道,才能使自己远离灾祸。
五、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世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就好像是去参加丰盛的宴席,又好像是在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一样。只有我没有想去的欲望,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声音一样,显得无知、懒散。我像流浪汉一样没有归宿。世人都很聪明,为自己谋划,留下余财,只有我穷苦潦倒,什么也没有。我有一颗愚人才有的心啊!世人都很明白事理,唯独我迷迷糊糊;世人都活得很清醒,唯独我浑浑噩噩。世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顽固不化,一无是处。我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遵守天地生生不息的大道。
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选择弯曲则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是为了再次伸直。低洼的地方反而能装满水,东西旧了则会换新的。想要的东西少,反而能得到更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就会令自己迷惑,到头来,反而一无所获。
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种东西是自然生成的,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它总是独立存在,并周而复始地运行,从不停息。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强自给它取名为“道”,强自形容它是广大无边的,广大无边的同时还运行不息,运行不息的同时还深远无际,深远无际的同时还会返回其本源。
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向大地取法,学习它的朴实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学习它的高明宽广;天向道取法,学习它的本源创生;道则向自然取法,遵从自然的规律。
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了阴和阳,即一生二。阴和阳互相交融又产生了和气,即二生三。最后阴气、阳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即三生万物。
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使什么东西收敛,暂且先让它扩张;要想削弱什么东西,暂且先让它强大;要想废除什么东西,暂且先让它兴盛;要想夺取什么东西,暂且先给予。这就是微妙明通之道。
十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灾祸啊,总是被幸福所依傍;幸福啊,其中也总是潜伏着灾祸。
十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的;多层高的楼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则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十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物,长久以来我一直持有、守护、用心保存着它们。第一件宝物是慈爱,第二件宝物是节俭,第三件宝物是不敢处于天下人的前面。
十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最高的品德和修养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
十五、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百姓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自始至终都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