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中说: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在李镇西老师对高一新生的问卷调查中,我再一次看到了李老师那颗细腻柔软的心。在成年人眼中,青春期的孩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是有许许多多烦恼,许许多多困惑的,如果处理不当,还会有不良的后果。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同时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的心理体察入微,随时随地能够诊断学生的病因,以便对症下药。在李镇西老师分享的心理教育途径中,我最常用的是“个别谈话法”和“争取家长配合法”。
1.个别谈话法。
这是我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地点,随时随地,怎么方便怎么谈。有时候是在教室内,主要是针对课堂上或者校园内的小事情,比如卫生打扫不及时、课堂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不注意听讲,我都会在教室里面提醒他们。当着全部同学的面,我不会对某个学生进行过多的批评。有时候是在办公室,主要是针对思想上的问题,避免在班里让其他同学听到。与学生当面沟通时,我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或者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是在操场,当某个学生思想滑坡或者行为发生变化时,我会在大课间或者午间纪律检查时候,叫上学生到操场走一走,谈一谈。有时候是在回家路上,我会选择同路的学生,有意识与他们交流班级的事情,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3.争取家长配合法。
家校合作方面,我用的最多的是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选学生和家长代表发言,家长会的主题,不是成绩分析大会,也不是吐槽大会,而是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多是表扬,最后是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地方。家长来了,听到的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收获,当然会更加配合工作。还有家校联系本也很重要,每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会通过家校联系本给家长汇报。对于问题学生,我还会追加微信或者电话沟通,提醒家长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提醒家长,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不要急躁,相信孩子都会健康成长。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家长有多配合,孩子将来就会有多优秀。莎士比亚说过:“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在合适的时间给予积极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