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太感谢你了,孩子跟了您一年多,从一个口吃内向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你知道当妈的那种快乐吗?”其实,这不是第一个家长这么对我说,工作这么多年,收获了很多肯定。看到孩子们变得自信、快乐、阳光,我觉得职业幸福感爆棚。我可能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二分道理,八分共情”,好好说话,找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并把它放大,坚定地跟孩子说,让他相信。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确实很优秀,敢于展现自己。“我儿子摇头晃脑的读课文,声情并茂的唱歌,挥毫泼墨的画画,其实,他都不擅长,而且水平还很差,但是看到他快乐,对自己很满意,我觉得也很满足,不忍心打击他。”我从不用恶语伤人,鼓励和赞赏是我的武器,平和的语调是我的子弹,它们能够射入孩子们的内心,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同事们称之为“骗术”,哈哈。
其实,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人和听的人,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父母责备、批评孩子时,心理基础是: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我怎么骂你,都是为了你好。潜意识里,我们觉得这是爱的表达。可孩子不一样啊,他们的感受,往往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当父母的批评充满打击、否定、人格攻击,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反而会破罐子破摔,不听父母的管教,任由不良行为持续。想起网上一项关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调查,他们回忆起自己最痛苦的事,大都是来自父母一些伤人的批评:“你是废物吗?”“养条狗都比你有用。”“你脑子进水了吗?”“每次父亲开口骂我,我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就是个垃圾,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啊?”批评不是原罪,背后的打击和贬损才是。事实上,每一句伤人的话,都不会变成激励,反而会摧毁了孩子的尊严和信心,不断提示着他自己是多么的糟糕。
好好说话,积极沟通,一切都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