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直在考虑小侄子的事,想利用光明老师到济南办夏令营的时间让小侄子和老师见见面,但经过咨询发现事情想的并不这么简单,感觉非常遗憾。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或有一个契机能走近孩子,打开孩子的心门,让孩子恢复健康。
再来说说我的俩宝。老大从放假以来有明显进步,因为上着托管,一直保持学习状态,放学后玩一会儿,每天晚上都能计划好自己当晚要做的事,但就是由于拖拉往往会完不成。今天听光明老师答疑课上一个家长问到了相同的问题,光明老师的意思是“孩子的自律会有一个过程,他需要有一个设定计划、执行失败、再设定计划-偷懒-懊悔这样一个反复摇摆的过程,没有人开始就会自律,人都有惰性,只有经历战胜惰性的几个回合后才会逐渐形成自律。同时,不要给孩子安排的很满,要给孩子留白,让他自己学会计划,自己给自己安排,如果都是我们给他安排,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如果孩子拖拉完不成,家长可以适当提醒,把选择权给孩子,相信孩子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能一看到孩子偷懒、拖拉就去给孩子安排、填满,这样他就丢失了战胜懒惰和懒惰拖拉交手的体验,要分清主次,孩子是主人,家长只是助力。如果孩子多次没有完成,可以问问孩子“妈妈怎样提醒你才可以让去做你计划的事情?”让孩子告知妈妈怎样去提醒他,他的执行力会更强。如果依然没有变化,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再提醒你一次,说多了你烦,妈妈相信提醒你一次就够了,响鼓不用重锤,孩子你是响鼓,不用我再多次提醒你了”。妈妈要记住,“不要上赶着去催他,越少作用越强”。光明老师对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鼓励的语气、认可的态度,所以在孩子表现不那么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学会有鼓励、认可而非批评、指责的方法真得需要去琢磨、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