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学习孔老先生的《论语》,越感受到孔老先生的教育精髓是需要我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摸索成长,这样的速度太慢,而古代圣人的经典语录和思想都给我们以生命的启迪,这才是我们快速成长的捷径。
今天读到《述而篇》,深受启发,里面有许多我原来学过的经典语录,现在细细品来也感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也为他的品德所折服。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都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不修身养性,不讲习学问;听到有忠义的事情却不能到那里,有了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正是我的忧虑的地方。”
孔老先生的这两句话不仅仅是反问自己,更是对我们的质问。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是否做到了不断学习,教育孩子时不厌烦疲倦呢?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教授了四五十个孩子,对于孩子有些问题和行为就不自觉地表现出厌烦,但是孩子是敏感脆弱的,我们点滴的情绪波动他们都能够感受到。所以当我们表现出厌烦的时候,他们的心就离我们远了,他们就会认为我们不喜欢他们,所以他们也会表现出不喜欢我们,不喜欢学习了。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常常反思孔老先生的这些反问。我们每天是否学习了?是否链接孩子了?是否修身养性了?是否能够有了缺点抓紧整改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孩子们?所有的这些反思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成长和进步,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践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可以为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进行学习,对于缺点我就改正。”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很多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认为我们原来学的那些知识足够教孩子们,孰不知我们一直没有变,但是每一届的孩子们都在深刻地受到这个科技化社会地影响,所以我们才有了这样地感慨,孩子是一届不如一届孩子好教,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吗?
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有反思地能力,一旦意识到我们错了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改正,这样才能够跟随孩子们一起进步。另外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独一无二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善良真诚都是我们的榜样。所以孔老先生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定是包括孩子们的,无论是成年人或者是孩子们,只要我们虚心请教,我们都能够学习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