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中,武校问了一个问题引起我很大感触,“你是想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教育孩子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所谓的“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最终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要做到“赢得”孩子,这就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赢了”孩子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顺从。而“赢得”则可以让孩子甘心情愿的合作。
如何来“赢得”孩子呢,这是需要我们家长认真学习的。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我们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注意,因为说话的语气最能准确的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
面对孩子时我们一定要以尊重的态度,和孩
子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也能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孩子是社会人,因为他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为基础的。孩子们随时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为对相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者成长的信念。
孩子们处于“求存”的状态的时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的时候,请不要急于去责怪你的孩子,要牢记其实在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归属感并且不知道以怎么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
从今天开始,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不要发火,不要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