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吧。这里的本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脾气、态度、习惯,或者是待人与处事的方式。那本性是怎样生成,又是如何运作的?
荀子说:“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行为决定了习惯,而习惯决定了性格,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习惯有好有坏,而积习毫无疑问是一种坏习惯。积习是一种恶习,恶习是一种阻碍与堵塞,很难让我们的人生运行得顺畅、通达。而且,积一旦成了习惯,不管我们已经积了多少,都很难停下来。积习的形成跟教育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然而,当前的教育并不成功,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教师,都很辛苦。原因在它的方向偏了,它让每一个学生去积很多的东西,却不管这些东西有没有实用价值。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叫作培养。培养这个词,听起来比积显得高尚多了。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能够让自己生活得更真实、更强大的人。现实中,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会了不知满足地去占有。
适度、恰当、正确地占有某些必要的资源,是不会对自己、他人造成太多困扰与损害的。积却不同,它是超出我们真正需要之外的、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我们占有着它,却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功能与效用,仅仅让它充当着用来显示我们富有的一个数与量。
如果活得足够充实,是不会用任何东西来显示自己的,或许根本想不到这一点。我们是那么充实,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缺乏。我们觉得生活是如此厚待我们,让我们足够富有,富有到需要将自己的所有给出去。而当我们积,说明我们活得很虚弱,需要用很多东西来支撑自己,不然我们会自卑、会迷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会一个人如何去学习与分享、怎样做到自觉与反省,而不是培养一个人积的习惯。
社会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我教育,也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在好习惯的养成中,有祝福、爱、慈悲;而在积里面,更多的是占有、自私、伤害。不能利益他人的积习,只是方便了自己而已,可再怎么方便自己,也只是暂时的,很难长久。何况不能利益他人的,通常也很难利益自己。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没有一个生命是单独存在的,生命与生命之间,一直都发生着联系。
如果我们不能养成自利又利他的好习惯,如果我们所积的只是害人又害己的坏习惯,那么,日积月累,我们会得病。
积本身就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