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学生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
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蛰伏在大脑的基底核,当正确的暗示和奖赏出现时,它会再次出现。失忆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诱惑下进出迷宫,都是这个道理。”
儿子新学期开学就初三了,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
开始你可以操作让他看,逐渐让他自己整理你给予指导,到最后让他自己整理。
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上网帮助他查资料,后来就是他自己查自己整理。
开班会的资料也是自己查自己整理,其中有些图像是他自己用相机拍。
另外孩子喜欢玩魔方,就让他自己上网查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玩魔方有助于培养孩子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高中需要很好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做这方面培养,才能慢慢放手。
习惯养成要注意的几点
1.要坚持
有家长说,给孩子建立习惯的过程中难以坚持。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的熟悉的场景。
一个小学生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每天早起锻炼,结果某天晚上和家长一起看《中国好声音》到11点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早锻炼。
一个高中生好不容易在家长、老师的合力下,上缴了手机也不再上网玩游戏,可某一天在同学的拉拢下又一次身陷网游不可收拾,虽然自己的保证书还随身携带。
有很多爱美人士苦苦坚持数天晚间节食,结果一场好友聚会便自此守住餐桌回归旧途,饱享美食。
2.写下来
你的“习惯建立计划”具体吗?有白纸黑字写下来吗?
事实上,在习惯建立的过程中,“写下来”这个动作非常关键,通过写下来我们才能在头脑内确认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梳理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会不自觉地模拟即将发生的场景。
这些是实际行为发生的“先行组织者”,没有这些确定性的演练,我们的大脑缺少真切的行动指南。我们做事之前,大脑需要“仪式感”,其实质上是内心归属的确认,我们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需要“仪式感”,不是吗?
3.做可视化的进站记录
比如,某件约定的事儿做好以后,在日历上做出标记,以示自己当下的进展。
这给我们对做好的事起到一个心理确认的功能,由此产生的成就感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这是真正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这个进展记录尽可能放到醒目之处,另外也可记日记的方式达到坚持的目的。
写在最后:
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精美源于细节,细节造就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伟大的成就,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我们陪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