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适写过一篇散文《我的母亲》,怀念母亲。

他的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主母,家中不富裕,想要当好家,难上加难。
同父异母的大哥打小便是个败家子,因为赌博和抽大烟,常年累月欠债,每逢过年,屋里坐的全是讨债的,可她很少埋怨、责骂,而是想着把年过好。
胡适两个嫂子,也不是善茬,大嫂无能不懂事,二嫂能干气量小,那一段经历,让胡适意识到: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而情绪稳定的母亲,从未说过伤人感情的话,不仅慢慢化解了两个儿媳之间的争吵,还让胡适,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也学会了宽恕和体谅人。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明白,问题引发情绪,可情绪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情绪失控爆发,是一种本能,但能妥善平衡情绪则是一种本领。
如何管理情绪?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 问题爆发时,不立即回应,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反应,甚至纯粹是为了宣泄情绪,就像因为拌嘴,删了男友论文的女孩,她删完的瞬间就后悔了。
当你情绪暴走时,可以深呼吸,据研究,深呼吸这个动作可以激活大脑中控制放松情绪的神经,当神经不再紧绷,情绪也就缓和了,不立即回应,就是用足够的时间,找回理智,平衡情绪。
第二、 慢说话,很多矛盾都起于言语不和,
尤其是情绪激动时,语速很快,脱口而出的话也最伤人。
所谓慢说话,意在情绪激动时,用思考的时间来保持理性,另外,说话也要慢一点,过快的语速,像打机关枪,会加重气氛的紧张感。
所以,古人说: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二)
季羡林和臧克家在饭馆吃饭,邻桌坐了母子俩,中途,女人去卫生间,独自坐着的孩子,不小心摔倒。 季羡林心慈,忙去扶孩子,这一幕,刚好被孩子妈看到,张口就骂:“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跟你没完。”
季羡林没搭理她,自顾把孩子放好,周围人看不下去,指责女人不讲理:“是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怎能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呢?”女人自知理亏,悻悻走了。
后来,臧克家问季羡林为啥不还嘴?
季羡林笑着说:“和一个骂你的人爆粗口,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争辩,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始,我不回嘴,就斩断了这个不好的开始。”
聪明人,无论境况多么糟糕,都能平衡好自己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会发怒,这很简单。
但向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动机、恰当的方法,表达恰当程度的愤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愿我们,都能做情绪的主人,并懂得如何表达不开心。
(三)
人生到最后,拼的是情绪管理
演说家安东尼·罗宾说:杰出人生的秘诀,在于懂得如何控制情绪这股力量,而不是被这股力量所反制。
修一个好脾气,是一个人的好福气。
修炼情绪,修的是眼界,炼的是认知,提升的是格局,成就的是人生。
成年人有一堂必修课:叫情绪管理。
分享三种情绪管理的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1、难过时不抱怨
抱怨,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是错过昨天,透支今天的自我消耗。
人生沉浮是常态,得意有时,失意亦有时,一时成败,不必难过,无需抱怨。
阿拜·库南巴耶夫曾说:
“一个人愤怒得大喊大叫,是可笑的;在愤怒中沉默,则是可敬的。”
只有适时沉默,不被怨气裹挟的人,才能咽得下委屈,喂大格局,重塑人生。
2、焦虑时多运动
作家贺濒说:
“对于焦虑等负面情绪,找个能发泄情绪的活动调理心性,如运动,能使情绪不断归零,从新开始。”
运动,自带修复内心的力量。
运动时产生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可以提振精神,从而调节情绪。
烦躁无法表达时,那就去运动吧,一场大汗淋漓后,内心也会变得强大。
情绪是运动效率的催化剂,运动是舒缓情绪的特效药。
3、冲动时深呼吸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过: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情绪上头时,深呼吸三次。一呼一吸间,感性一受阻,理性就有机会回归。
很多事情,境随心转,心态变了,结果就随之变了。
《积极清醒的力量》中说:
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的,而是由衷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
一生福祸,皆关乎情绪之自制力,不可不内省自修。
努力创造正向情绪的人,不仅自己能走出低谷,也能引领他人渡过难关。
创造幸福是一种境界,管理情绪是一种能力,保持情绪稳定,胜过百种智慧。
愿你能管理好情绪,摆渡好人生,优雅从容过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