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任何一件事情他都有两面性,针对一件事情的评论或者是做事的方式,思考不够周全或者是过于关注,而走向极端都是不好的。所以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吃好和坏中和的态度进行评价和缓和,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我们要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好一个规划,然后就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如果我们有了计划而不去做,那就是不足,对这件事情只是有想法而没有行动,这就是一种空想。我们有了计划并且把它做下去,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你总是觉得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从而着急抱怨,这样就是有点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感觉,这样就有点儿过分的追求效果,也是不可取的。计划是一个中和是一个短期目标,在计划时我们是可以进行调整的,首先也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等有了计划之后我们要耐心的持之以恒的去做下去,在中间如果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把计划稍作改动,然后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下去不求名利,只求点滴的收获和日积月累的成效,以及在做这件事情中吸取的反思和提升,当抱着这种态度时,我觉得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事情和做事情的过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同样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是不一样的人去问的。这一段给我一种因材施教的感觉,作为老师根据不同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要有不一样的方式,有的孩子可能过于顽皮,而缺乏稳重我们就要多鼓励他,读书、画画之类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活动。而有的孩子过于稳重而不太活跃,我们就要鼓励他多出去活动,多参与活动。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他特有的个性和特点,我们要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和教育,无论是在评价上还是在和他平时沟通过程中,以及在学知识方面都要做不一样的引导,这才能够达到这个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为教师不断的学习,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有耐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我们更要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教会孩子正确的看待事情,看待自己的一些行为,做好孩子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