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看着我们班家长分享的很多故事
1、坚决不做“义务工”。
确实如此,从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做父母的几乎成了孩子做作业时的“义务工。”从没有考虑过对错,也没有反思这样是否有效果?只是想,陪孩子这就是天职,好像只有这样,孩子学习的好习惯就会培养起来。自从三年级转到实验小学后,孩子的妈妈更是一心用在孩子的身上。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仿佛那是大人的工作。而孩子总是不紧不慢,现在还说我有数。如果大人急了,他还是不慌不忙,慢腾腾的写字算题。其中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两次因为演出,她有不喜欢早做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着急。记得那两次,他写作业都到12点多。我们也陪到那个时候,我错误的认为这会让孩子改掉错误的,会很感动于父母的不易,会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事实出乎我们意料,我们父母的心情。事实出乎我们意料,我们错了。如果陪孩子成为一种常态,他不会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反而,你累了,你休息,他会感到不自在。有的时候,他会说,你大人多好,什么作业也没有。
2、坚持不做“钟点工”
每天叫孩子起床,成为我的一项工作。很多时候,我对孩子说,我小时候读书时,总是自己醒来。生物钟特别准。天刚蒙蒙亮,乡村里的鸟叫、狗吠,都会成为我晨起时的奏鸣曲。这一些,孩子是没有体验的。有几次,想试验让他自己起床,结果耽误了上学。而且醒来后,埋怨大人,为什么没有按时叫醒他。看来,这个钟点工应该罢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