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亲子沟通中的听与说之听
默默梧桐—辰辰、珂珂妈妈

2022.9.16日雨转晴(363)

教育孩子要有爱有管,有奖惩,有鼓励的同时,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反思:当孩子表达和感受、情绪有管的内容是,我们是不是能接受呢?怎样面对孩子的感受呢?

感受一下孩子和妈妈的对话:

例子1: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不可能吧?你刚刚睡过午觉,怎么会累呢?不累”

孩子这时候就有点生气了。

“不,我是累了”

“不是累,是犯困”

"我就是累了“孩子开始哭闹。我说我累了,你说我不累,这是不理解孩子的感受。

例子2:

“妈妈这很热”

“这挺冷的,快穿上外套,戴上帽子”

“妈妈,我热”

“我说过了,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快点!”

“不,我热!”

以上案例是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接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父母常常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不断被否定式,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父母应该反思:

父母是更相信直接的判断还是更加相信孩子表达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有一句流行语:“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让孩子多穿衣服,孩子很无奈,这就是父母并没有真正看到、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说,让父母感到愤怒或者焦虑的时候,作为家长是不是可以去接受孩子的感受呢?

例1: “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弟弟”

妈妈觉得挺尴尬的,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家长会说“不许这么说,弟弟多好啊,你怎么不喜欢他?你心里其实挺喜欢弟弟,是不是?”这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例2: “我讨厌这个老师,我就是迟到了2分钟,他就不让我参加后面的练习了”孩子挺生气的。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那你不活该吗?是你的错,你哪有资格这么说老师啊,明明是你先迟到,老师才罚你的”

例3:“妈妈,我觉得我的生日聚会,太没意思了!好失落”

你费尽心思给孩子搞个生日宴会,孩子却是这样的反应。你说“你看多好啊,我觉得挺好的啊”

你的表达让孩子没有好的感觉,往往有可能你就是在拒绝孩子的感受了。当孩子的感觉和你不一致的时候,往往你已经在否定孩子的感受了。当孩子的表达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共情到她们,倾听、尊重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帮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感受呢?怎样更好的倾听呢?有四个技巧:

1、专注地倾听

专注和心不在焉得到的不同的反馈

“爸爸,今天有个同学打我了!你再在听我说吗?”

“在听”爸爸一遍看电视,一遍说,“你继续说”。爸爸的关注点不在孩子身上,眼睛仍在电视上。

“我不说了!”

另一种情况:爸爸从看电视转过身面对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点点头,微微前倾,面对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点点头“哦”。他其实没有说什么。就是“哦”,但是身体语言先告诉孩子,爸爸很关注我,重视我。

所以孩子会说“我也打他了,然后他又打我,打的挺使劲的,真讨厌!”

爸爸这时候不需要做太多的评判,有些家长很急于的说“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应该打他,即使他打你了,你也不该打他。他做错了,但是你打人,你也错了”

这里需要的爸爸不要着急,可以好好的听,然后回应“哦”,或者看着他,点点头就可以了。

孩子会说:“下次我再也不跟他玩了,我找了一个新朋友,我这个新朋友从来不打人!”

你不着急做评判,给建议时,你发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了。

2、跟随孩子的感受,用间断的语句回应。

“哦”、“啊”、“是这样啊”、“后来呢?”

不着急判断,只是让孩子知道,你在听,你在关注他。

例如:

“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你确定不是你自己弄丢了吗?”(带评判,指责)

“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笔还在桌上呢!”

“谁让你乱放东西啊,怎么总是这样啊。我是不是告诉过你,那个笔用完了,是要放在课桌里边的,都是你不放在桌里,你看你有丢了吧,都丢过多少次了?”(指责、唠叨、翻旧账)

孩子的感觉:我不跟你说了,你真是太烦了。因指责不愿意听。妈妈的感受也很不好:我说 你时,你还烦。所以妈妈觉得:这孩子太不听话了,我明明在教你,你还拒绝,你不听。

妈妈的回应如果跟随孩子的感受,做一些间断的回应:

“妈妈,有人偷懒我的新铅笔”

“哦”

“去洗手间的时候,笔还在桌上呢”

“哦”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丢铅笔了”

“哦吆,是啊”

不评判,不指导,矛盾冲突孩子孩子这里。他会尝试考虑怎么决绝这个问题。

孩子可能会说:“我决定了,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回课桌里,这样他就不会丢了。”

当你给到孩子空间 ,不着急做指导的时候,孩子也会去寻找解决出路。他自己选择的和你给到他的意义非常不一样。

3、说出孩子的感受

间断的回应后,说出孩子的感受,来取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这就中国家长最缺少的育儿方式“共情”,要同理,共情孩子的一些感受,而不是否定他们。

例如:

“我的小狗死了”孩子说。

爸爸说:”别难过,宝贝“。孩子会哭,很伤心。

“不就是只小狗吗”爸爸想很快把孩子的情绪带出来。但是孩子哭的更厉害了。因为你再否定她的感受,没有人读懂,没有人看到他的感受。

“行了,别哭了,我再给你买一只还不行?”

“不,我就要这一只狗“

“你真是无理取闹,你就要这只,这只已经死了啊”

许多家长不愿意共情孩子的糟糕感受,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共情,不好的负面情绪,孩子就会陷入进来。但事实是,你越想回避,孩子越陷入进去。

家长看到的是解决问题,而孩子觉得更重要的是:是不是能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我的感受是不是被别人看到了。

换一种回应方式我们去说出孩子的感受,来代替对孩子感受上的否认:

"我的小狗死了”孩子说

"是吗,真没想到啊“

“昨天,我还在教他玩游戏呢”

“那你们在一起玩得真的是挺开心的。”

“对啊,他是我的好朋友”

“失去了朋友,真的是挺难过的”爸爸尝试共情孩子的情绪了。

“我每天都给他喂食呢!”

“你真的是挺关心这只小狗的”

这也可以作为一个死亡教育的开端,我们去面对那个分离的过程。你越可以共情到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有人能理解自己。

注意:

有些家长把共情当成一种手段了,就是好像共情了孩子后,孩子就很快不要哭闹了。这是一个误区。

孩子需要什么?能理解接纳我的感受,你能理解他,接纳他。反而是给到孩子一个空间,可以让他把真是的情绪流露出来,表达出来。情绪是需要流动起来的,而不是你帮他表达了一下,想让孩子马上就好,那不是真正的共情,你把他当手段了。

当孩子的一些愿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我们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去帮助孩子事先愿望,而不是给孩子做逻辑上的解释。

“妈妈我想吃糖”

"现在没有“

“不,我想吃”

“吃点别的零食吧”

“不行,我就要,我就要”,小孩就是不听。

“我都告诉你了,现在没有”妈妈这个时候就有点着急了。

孩子开始哭闹,妈妈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我都告诉你了,现在没有糖吃,你吃点别的不行吗?”

“不行,我就要”

妈妈跟孩子就僵持在这里了。

4、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来实现愿望。

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想象,可以让他的感受和他对期待的东西在一起,很大承兑上可以抚慰到她们的心理状况。

中学生,青春期的孩子,这招可能不那么好用,但幼儿期,童年起蛮好用。

情景再现“

“妈妈,我想吃糖”

“是吗?你想吃糖啊,真希望现在能有糖”,其实说的就是现在没有糖。

“不,我就要吃”

“对,你很想吃糖,妈妈也挺像吃的”

“那我就想现在我能吃到”

“那我想,我现在能给你变出一块糖来,你想吃什么味的?”

“我想吃草莓味的”孩子想了想说。

“好啊,妈妈变出一块草莓味的,你能感觉到草莓的那个味道吗?我们可以把带子撕开,把糖放在嘴里,哇,太甜了,你感觉到了吗?“

“是啊,太甜了”孩子说。

他在感受上和他在一起,妈妈并没有真正地拒绝他,是孩子自己去面对现实:客观上、现实中现在没有糖。他不是面对妈妈的拒绝、否定,而是面的现实上、客观上现在没有的这个现状。

孩子是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想象游戏做完了之后。

“妈妈,我先吃点别的吧,妈妈下次给我买,好不好?我下次真的要一个草莓味的糖。”

家长不要剥夺了孩子这种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拒绝他,没必要。我们可以和孩子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这个客观的现状。

“共情”是需要练习的:

体验一句话去说出,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例如:

“老师今天对我大吼,全班同学都笑话我”

“哦,你是不是太尴尬了,挺令人尴尬了”

可以体验一下哈子的感受,当你不习惯用一句话说出孩子的感受的时候,你可以先找一个词,来描述一下孩子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尴尬”就是这个关键词。

“我真想打小宇一个巴掌”孩子说。

家长想解决问题,则回答:“不许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如果家长和孩子的感受在一起呢?

“你好像特别生气呀”。她想打她的好朋友,这时“生气”是她是主要感受。

“就因为那么一点小雨,老师就把课外活动给取消了,老师真讨厌”

你感觉一下,可能会说:“老师是因为下雨了,取消活动,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你尝试用逻辑去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心情是很失望,很遗憾的。所以应该这样:

“你真的太失望了,你好像挺遗憾的”这就是对孩子的共情。

“妈妈,瑶瑶熬请我去参加一个聚会,我不知道要不要去”

你的任务不是帮他决定去或者不去,应该和他的感受在一起,你可以反馈给他:

“你好像挺犹豫的,犹豫你到底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紧跟着孩子会告诉你他犹豫的原因。

“今天的篮球联系一次也没有投中,我觉得我自己真是太笨了。”

“你好像觉得挺泄气的,一次都没有投中“。”真的是挺让人泄气的”这是孩子的感受。

此处强调一点:当孩子说自己太笨了,你不要去共情他,你不要去说你觉得你自己挺笨的,让孩子陷入对自己的负性评价里面。可以去共情他更深层次的感受。

“彤彤搬家了,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了。”

“好朋友离开,你真的是很难过的吧?”

“我真搞不懂老师,为什么要在周末布置折磨多作业啊,我都快要你被累垮了。”

“噢,你好像真的是挺讨厌这些作业的,是不是这么多作业有点写不完,挺着急,挺生气!”

家长在生活中去练习,去共情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从逻辑上去跟她们谈道理。

倾听孩子感受的注意事项:

1、孩子并不需要家长去认同她们的感受,而是需要家长回应和了解她们的感受。

你的理解对他们是最重要的,她们并不需要你同意她们的感觉。

2、“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容易妨碍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老师真的太讨厌了“

“对,你说的对”

孩子短时间得到满足了,但他们失去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反省。

"你好像挺失望的,你特别想出去玩吧?”

共情到孩子“觉得挺失望的”,孩子才更有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和反省的机会。

3、共情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说“我很理解你的感受”。

有时候,孩子觉的“你理解吗,你不理解。”

4、家长要把问题细化,把感受描述表达出来,说错了也不要紧,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在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纠偏。

只有把你的问题细化,把感受描述表达出来,孩子才能体验到你是真的可以理解他。

你跟孩子说“你是不是挺高兴的”

孩子说:“不是”

例如:

“爸爸,我们这次的测验延迟了,延迟到下周了。”

“你是不是挺高兴的?”

“不是,我想赶紧测完,不然我还得多复习一个星期呢,多烦啊。”

“噢,你原来是挺想早点测验的。”我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调整纠偏的。家长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担心共情失误。

5、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是允许他做任何事情,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后,更容易遵守界限。

例如:孩子在墙上画画,画的正嗨呢。

“你真的挺喜欢玩这个的,画的这么开心啊”这是孩子的感受。“但是墙可不是用来画画的,我们可以到画板上,到纸上去画。”

6、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他们不开心不想说话的时候,陪伴就够了。

7、当孩子表达激烈的感受时,父母冷淡的反应,容易激怒孩子。孩子有激烈的反应时,父母真应该给言语上的回应的,而非“冷淡”。

8、共情的反应,不要过度。

孩子说一个他很生气的事,你却去强化了她的感觉,“对啊,这个老师太讨厌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们都盼望了这么久了,因为下这么点小雨,他不让你们去了,对吧”。这就是你的反应过度了,甚者让孩子觉得不知所措了。

当孩子觉得自己太蠢了,这么笨的时候,尽量不要去评价,不要去共情孩子对自己的负性评价。他有可能是失望了,有可能是气馁了,泄气了,可以共情这一部分。

9、不要重复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父母要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才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

图像

图像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714375
推荐日记
《周末大扫除》
《9月17日 星期六 天气晴》
《第262篇》
《好习惯就是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在你心里种上阅读的种子2022年9月17日星期六晴第341》
《9.17 周六》
《日记》
《父母规》
《看高跷》
《游公园》
《2022.9.16亲子日记195记 家访会》
《上学》
《No.174 关于校园霸凌有感》
《去姥姥家》
《新书包》
《谢谢你的懂事》
《改变自己 善待孩子 2022年9月17日 第236篇》
《喜欢你的这种学习状态》
《平静》
《试后反思》
《姐弟俩的日常》
《放学》
《星期六》
《加油 少年!》
《妈妈的心里话》
《日记》
《亲子日记》
《日记》
《亲子日记3:累并快乐着》
《孩子的抗议》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