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六小琪不正经吃饭说她的问题,今天刚好看到女儿派这篇文,这不就是说的我么,好尴尬,本来想转发的,又怕这篇文链接消失了,看看哪句也不能删,几乎全篇摘录,与各位在吼叫与自责中反复的家长们共勉吧。
风在吼,娃在哭,老母亲在咆哮......
你家会经常上演鸡飞狗跳的大片吗?我们总说孩子是个小炸弹,轻轻一点,就能原地爆炸,老母亲又何尝不是呢?工作压力、夫妻关系、现实焦虑、童年经历都会造成老母亲情绪激烈,习惯用大吼大叫来解决问题:不睡觉——吼他;不吃饭——吼他;磨磨蹭蹭——吼他;撒泼耍赖——吼他;吼他、吼他、还是吼他......有没有觉得老母亲才是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还是一点就爆的那种!可是吼完看到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又后悔自责到不行:“她还是个孩子,为什么不好好说呢,非要去吼他!”“我发誓要做个好妈妈,一定不吼叫了。”
可“惨案”还是会如期进行,当吼叫成为日常,孩子必定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怕你,任你吼的再大声,他们也只会充耳不闻,而你只能继续加码升级!就这样陷入了吼叫—自责—吼叫—自责的恶性循环中了......
我们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孩子的感受,这是很多父母及教师的一个弊病。父母打着爱的名义,用父母的权威,期待孩子能够言听计从。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固执地坚持或者犯了小错的时候,就去威胁吼叫。
带着情绪的教育是最无用的教育。因为你在吼叫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被封闭的,因为心理保护机制会让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有的孩子会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来保护自己。因为你吼叫造成的伤害太大。在父母吼叫伤害中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靠着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父母一两次的伤害,孩子会把伤口修补好,因为只要改了就还是我的好父母,不过还是会留下满身伤痕!如果时间久了,吼叫成为教养习惯了,那父母就要考虑孩子的心理伤害了。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什么都明白。孩子的内心很柔软。小小的他们会犯错。但成长就是一个犯错和改错,叛逆到懂事的过程。孩子总是愿意原谅“暴力父母”的过错,知道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爱我。孩子永远善良地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理解父母,而我们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在为人父母的路上,能一次也不吼叫的父母我不知道有没有?因为我自己也曾对着孩子发过火,看到孩子吓怕的样子,非常的后悔。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确实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现象,叫“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用一句俗语概括一下,就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我们第一次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确实很害怕,会表现得很老实、很听话。可是大声训斥的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就会习惯这些大强度的“刺激”,看似在听你吼,其实注意力早已经游离到别处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么。时间一久,孩子发现你除了吼,并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就大胆起来,敢跟你顶嘴对着干。
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往往会触发孩子大脑的这种逃生机制。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别骂了,别骂了!什么时候结束?”最后,家长责骂完问一句:“以后还这样吗?”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只知道家长狂风暴雨般的责骂终于结束了,可以松一口气了。
对孩子的要求,简单干脆。越是冗长、繁琐的指令,越没有执行力。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要求难道不是唠唠叨叨的吗?同样是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一种要求方式是:我跟你说过几遍了,自己的书别乱扔!一个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像什么样子,多丢人!自己东西自己做不知道么?从小就得学会独立!另一种要求方式是:一会吃饭了,给你5分钟收拾书包,我看着你做~大家觉得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我们在大声斥责孩子的过程中,情绪会变得非常激动,于是常常借着孩子这次的错误长篇大论,甚至把孩子之前的旧账翻出来。同样是批评孩子没做完作业就看电视,一种方式是:你看你看,没记性!上次说的不是你是吧?自己不知道自己这次成绩多差是吧?没点羞耻感是吧?孩子,人要有点自制力,才能有出息!另一种方式是:5分钟后,我要看到你坐到书桌前写作业!要不然这一周都没法看电视了。对比一下,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2022 09 27 [太阳] 星期二 农历九月初二(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