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11.23 晴
💦 把责任还给孩子
很多小孩子从小就没有树立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这都是由于父母长辈们的溺爱、事事代劳,在小孩子有了自己动手的能力以后,依然帮忙穿衣、洗漱、喂饭,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些其实都是父母们的事情,催促自然就没有用。
很多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事,都被父母干完了,表面上是节省了时间,实际上是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孩子的做事能力只会越来越弱,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拖沓和懒惰,十分地依赖父母。
家长们的“越界”行为,把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缺少责任感。
所以,不妨把责任还给孩子,不再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重视起来。
💦 换一种方式催促孩子
孩子在6岁以前缺乏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适当地增加孩子的紧迫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紧迫感不可以过度,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做完一件事前,就催促他赶紧做下一件事或者更多的事,他们就会把事情做得一团糟,甚至直接放弃。
一味地催促只会给孩子制造紧张情绪,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对你没信心,我必须监督你完成每一件事,所以我们常常能够见到这样的搭配,一个磨叽的孩子和一个唠叨的家长。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慢慢做事是一种天性,因为孩子在探索未知和享受过程,家长们不妨多一点耐心。可以尝试将“赶快”变成“我希望”,比如,我们7:30要出门,我希望你提前5分钟就准备好。
也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我们10分钟之内就得出门,这样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那么就只能少看前面一段,或者下次去看了。
大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本来就不一样,家长们可以尝试着去适应孩子的节奏,而不是将自己紧张、焦虑、愤怒的情绪带给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质疑自己,造成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