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30日星期一
跟随万老师读经典两个多月了,虽然已经读完了两本经典《道德经》和《大学》,现在开始了《中庸》的诵读,可是我依然没有搞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来读书。突然想起了武校讲的一个故事,老和带来的乐趣尚和小和尚。开悟之前,老和尚说“砍柴是为了做饭,做饭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有力气诵经,诵经是为了尽快开悟”开悟之后“砍柴就是享受砍柴带来的感觉,做饭就是享受做饭时的感觉,吃饭就是吃饭,享受食物的美味,读经就是读经,享受诵经时心里的那份宁静。”只有安于当下,用心去做当下的事儿,才能享受当下的幸福。
每次读完书,我都特别羡慕大家的感悟都特别深,不论是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来分儿,还是结合当前诵读经典对自己的触动。言语表达的特别清晰,思路也很清晰,前后的逻辑也很清晰,而到我自己分享的时候就是要么满肚子的话都说不出来,要么不知道说什么,要么脑子里混沌一片。万老师一直说“越分享,越成长,谁分享谁受益。”一点也不错,不管是直播间里连麦读书的那位老师,都是:要么曾经参与过各个家校合育群的空中分享的主持人,要么经常参与各种分享,积极的去直播间里与老师们互动。表达能力越好的,大都是和万老师互动特别积极的。所以我羡慕不来别人的的这份表达能力,因为我参与分享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
只有安于读书的当下,享受读书,沉浸其中,才能与书产生链接,产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于这一点,我做的远远不够,每次参与读书,我都是有目的的“这次分享的时候,争取说的更好一些,早点连麦,早点分享完了,就能忙自己的事儿。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关注的更多的是,怎么读到哪里都没有灵光一闪的感觉,都没有产生链接,都没有一点点的感悟。”不能静心的读书,不能沉浸其中,不能安于当下,所以经典是不会和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
今天早上读书,我的心里依然在想着别的事儿,今天早上孩子爸爸起的特别早,今天他要带着儿子去参加二姑父的葬礼,昨天晚上下班后才匆匆赶回家。我知道这一路上有多么的劳累,更何况心里还一直想着今天的事儿。我看得出,孩子爸爸清晰不好,心情也很差。所以今天早上我感觉他一直有话要对我说,可是又无从说起的那种郁闷。但是我一心只想着早上快点读完了书,然后做早饭,不要误了他们父子出门,所以心一直静不下来,同时脑袋还经常溜号“今天早上孩子爸爸是怎么啦?”看的出他不太愿意我今天读书,可是他也不好直接打断我。于是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读完了。今天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来读书呢?就是因为昨天晚上在万老师的直播间里互动“明天抢读书的机会”吗?还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大家都读,我不能落下,还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样子——我一直在坚持。
自己读书的目的太多了,不管是出于哪个原因,没有一个是为了“享受早上读书的这份安宁”而读书。那么读书自然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