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种思想存在于万千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现在很多家庭中,长辈将所有的关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衣食住行处处以孩子为先,只需要他按照家庭的规划,上好学、读好书即可。这些孩子在养尊处优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完全不知“苦”为何物。
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那么,妈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吃苦教育呢?
1.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2.可以让孩子“劳累”一点。让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务,增加生活技能的同时,也能对妈妈平日的辛劳有所体悟。
3.有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困难与挫折对任何人来说,都在所难免。如果孩子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甚至束手无策。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生活,妈妈过度地关照和代劳,容易让孩子成为胆小鬼和低能儿。所以,妈妈不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知道,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与困难相较量。
4.对孩子进行适当地批评和管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做错了事,妈妈不要以年龄小等原因为孩子找借口,不能放纵,该批评就批评,而且可以严厉些,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后果。这样做他们当然不会感到愉快,但久而久之,却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吃苦教育要循序渐进,设置的障碍应该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反应,妈妈要有所准备:一般的情绪反应,妈妈可以不加理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然后振作;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妈妈要给予温情的鼓励和必要的心理支持,让他摆脱伤心、失望的情绪,及时树立信心。具体实施时,妈妈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
总之,逆境造人。做妈妈的应该明白,再爱孩子,但也要让他适当吃点苦头,这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