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妈妈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让步,经常因为孩子哭闹而心软,违心地满足孩子的种种不正当要求。一些孩子甚至摸准了妈妈的脾气,将自己的眼泪当做要挟妈妈的武器,俨然成为了家中为所欲为的“小暴君”。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说话办事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视作理所当然,只要遇到稍有不合心意的事,马上就会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甚至大肆吵闹一番。同时,他们还会将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事作风带到学校、带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中。这会对孩子良好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养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妈妈必须学会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首先,不妨制定家规,预防在先。有章可循会让教育变得简单。任何孩子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规律,任性妄为也是如此。与其事后处理,不如事前预防。妈妈在掌握了孩子的行为规律后,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提前预防。比如孩子总是一出门就哭着要求大人抱,那么妈妈就可以在出门前和他约定好,必须自己走,如果实在累了就歇一会。
其次,拒绝孩子时态度一定要坚决。很多孩子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是非观,妈妈模棱两可的态度容易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他们很可能会用软磨硬泡、死缠烂打的方式求得妈妈的让步。所以,在表示拒绝时,妈妈一定要坚定地对孩子说:“你不应该提出这种要求!”“不,这件玩具我不会给你买!”“我是肯定不会满足你这个不合理的要求的!”这样,孩子明确地知道了妈妈的态度,就会打消企图要挟妈妈的打算。
有时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妈妈试图说服他们是很难奏效的。当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要求时,妈妈可以利用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他们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物品或事情上。比如在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某个娃娃,可是家里类似的娃娃已经有很多了,这时,妈妈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对他们说:“前面还有更好玩的呢,咱们可别错过了,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接下来还能看到更好的东西,这样妈妈就可以带着他们边逛、边看、边讲解,他们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娃娃忘掉。对于那些一到去幼儿园的时候就撒野或是拖拖拉拉的孩子,妈妈可以对他们说:“我们早点过去,到了就可以先玩会儿滑梯了,好吗?”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很可能会转移到玩滑梯上,就会愿意和妈妈一起去幼儿园了。
最后,用冷处理的方式表示拒绝。小孩子往往有一种表演情结,妈妈越是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就越是想表演给妈妈看。就像有些孩子在有客人的时候格外娇气,而只有家里几个人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正常一样。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流泪,如果是故意做给妈妈看的,妈妈就假装没看见好了。他们哭闹一阵之后发现没能引起妈妈的重视,自然也就不再闹腾。因为次数多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而如果妈妈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心疼或迁就,或者是为了制止孩子而和他们讨价还价,那势必会引起孩子更加激烈的反应。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是撒泼打滚时,在确保他们安全不会出问题的前提下,妈妈可以置之不理,或是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们。事后,妈妈可以告诉他们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们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表示对他们的期待。久而久之,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妈妈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后,一定要将理由向孩子充分说明,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而不是妈妈不愿意满足他。如果孩子听从了妈妈的规劝,没有坚持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要及时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有时候,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度的惩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妈妈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饭菜全部收走,少吃一顿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太大影响,等他们感觉到饥饿,自然就能好好吃饭了。
总之,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也是一种教育策略。妈妈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说“不”,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和引导孩子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立、自律等许多至关重要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