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晴 星期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孔老夫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即使要出远门,也必须做好安排。”在全民逐利的今天,远游、外出是一个普遍现象。到处都是留守儿童,留守父母。在人们的思想里,仿佛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有句话人人都会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在利益面前,这句话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更可悲的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家庭,拼了命的想往国外去移民,把老爹老娘都扔下不管了。孝道是人间第一道,一个人亏了孝道,后果便是诸事不顺。
我们要像天上的风筝,可以飞向天空,但不能离线,脱离控制!一旦脱离控制,就会毁坏或消失。远处一只风筝突然降落,挂了树上了,风筝的主人在疯狂的摇晃树枝,想把太弄下来,奈何风筝被刮在树上了,尾巴拖得太长,看了很长时间,也没看见他成功的救下来。
“游必有方”,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有去处,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这边、那边游荡、玩乐。同时要告诉父母你的去处,好让父母安心。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我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要和父母分享,并要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古代交通不方便,出趟远门可能就是一年半载没有音讯,通讯又不发达,全靠家书。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如果出门之前不交代清楚,父母会很着急。这句话还可以辩证的理解,夫子既强调子女因奉养孝顺父母。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安排好一切,外出奋斗。有的理论观点通过这句话,把夫子说成是远游的反对者,是不客观公正的。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既不能做片面的绝对化理解,更不能夸大其作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创业,为了报国,为了民族大义而远走高飞,也是古人所崇尚的。不能把远游和尽孝完全对立起来。远游和孝敬父母,在当代大环境下是可以一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远游、远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已成为,父母子女普遍认同的社会行为。
亲子随记:经过昨天一天的突击,作业写的差不多了,就是为了今天出去玩打基础。昨天晚上做的数学五加三,从开始做,每周末一节。很快时间到了十一点多,周末时间稍微放松一些。早上起来九点,儿子就约好了同学们出去玩,今天的目标是金查理,到了金查理,又集体去了常山。只好来个自我安慰,整天待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也应该走出去,锻炼活动一下身体,新中考,体育科目进入第一组合,可见国家对体育的重视,未来有可能高考体育也列为必考科目,疫情三年,充分体现了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都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投入到更好的学习、工作当中去。下午又去书店买了数学同行学案,又顺便到移动营业厅取消了副卡,套餐得好好看看,每个月十三元的电视业务,用了三年,家里根本就没有电视,白白浪费了。其实很多业务我们根本没有用过,不及时取消,直接是浪费。一天很快就到了晚上六点三十分,生活进入了慢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