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硬,孩子才会和你刚;你软下来,孩子也会收起锋芒,向你敞开心门。
与其较劲,两败俱伤,不如理解、接纳孩子,让他在爱中恣意成长。
大半夜的,闺蜜给我打电话说:
“我真是快被我们家这个榆木脑袋气死了。
一道简单的方程式,我教了他三个小时还没有学会。气得我撕了他四个本子,血压也飙到了170,可他还是不开窍,我罚他晚上学不会,不准睡觉,他竟然掀翻了桌子,威胁我说:
‘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反正我不学了’。”
闺蜜滔滔不绝的抱怨和气愤,让我突然想起了心理学上的“追蛇效应”。
说的是一个农夫去野外割草的时候被毒蛇咬伤了,农夫很愤怒。
他拿起镰刀奋力追赶蛇,结果在追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毒液扩散到全身,最终农夫中毒而亡,毒蛇寻无踪迹。
生活中,如果我们把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做那条毒蛇,那么很多父母的做法则像极了故事里的农夫。
我们不惜一切地去和这些问题较劲,千方百计地想要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对的,结果却在反复拉扯中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也将亲子关系推到了崩塌的边缘。
仔细想想,为了一道题跟孩子大动肝火的闺蜜,和为了解恨不顾伤口追蛇的农夫何其相似。
农夫因为跟蛇较劲而丢了性命。
闺蜜跟孩子较劲,既伤了孩子的心,也伤了自己的身体。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乔西·西普曾经说过:“每一个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每个孩子的据理力争,顶撞逆反,关上心门的无声抵抗,不过都是在彰显自我,掩盖自己的脆弱无助,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与其固执地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用爱感化孩子,用“静水流深”的力量赢得孩子。
跟孩子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伤。
跟孩子并肩而立,才能奔赴双赢。
“追蛇效应”告诉我们
跟孩子较劲的父母,终会尝到自酿的苦果。
只有不跟孩子较劲,不压制孩子,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成为那个“赢得”孩子的人。
家是未来一切的播种场。
家是孩子学会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地方,学会如何解决争执,如何关心身边世界的地方。
家不是争输赢的战场。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柔软,让孩子在父母春风沐雨般的陪伴和引导下茁壮成长。
❤️❤️❤️❤️❤️❤️❤️❤️❤️
上面是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的节选,“追蛇效应”第一次听,但这例子却是常见的。都说孩子难管教,真的难管教吗?方法不对罢了。方法不对,一切白费!
只有我们做父母的先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
我们只是父母,但我们生活中承担了太多老师的角色,孩子不会做的题喊妈妈,孩子不会读的英语喊妈妈,孩子不会写的作文喊妈妈,妈妈这个妈妈那个,真的好么?同事和朋友都和我提到过,他们老师不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老师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情况。我说我这是歪打正着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检查过数学作业了。一是没空,二是不想费脑子。她不会的她问就好。她不问就是自己能应付。我这逻辑是不是有点简单了?
我们给孩子养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她健康快乐成长就足够了吧?
毕竟,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