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5 星期五 晴 亲子日记第2218天——七年级嘉琪妈妈
学习啦!关于吼叫……
孩子被吼时,在想什么?
1. “我好害怕,眼前这个可怕的人还是爱我的爸爸/妈妈吗?”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当父母面目狰狞地吼叫孩子时,孩子是不能静下心来想问题的,他会怀疑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还爱自己,会紧张、焦虑、恐惧,甚至还有对抗。孩子因此变得听话,也只是想要保住父母的爱:“我听话,他们是不是就不会不爱我。”
2. 他根本听不见爸爸/妈妈在说什么,无力应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5387定律:55387是一条人际沟通定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最早是被用于职场培训,后来才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55%是指一个人说话的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等;38%是指说话的语气、口吻;7%就是说话的内容,即55%+38%+7%=100%。也就是说,如果你带着愤怒和孩子说话,那么孩子能接收的内容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你不得不反反复复地吼叫。
3. 孩子还会因此陷入自责:“都是我不好,惹爸爸/妈妈生气了。”
孩子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其实他已经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我就这么差劲吗?”“反正我也好不了了。”
4. “你越这样,我越不听你的。”孩子慢慢长大,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时,会不屑于父母的吼叫,甚至会对抗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表达自己的力量,“你越这样,我越不听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吼叫、打骂实际上是产生不了管教效果的。
不仅如此,在“吼叫式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能学会的,一是遇到问题只会用怒吼来发泄情绪,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二是为避免被吼叫而沉默、忍着,只为追求一种表面的和平。
我为什么会吼叫?”
如果你是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父母,你理解自己为什么发脾气、吼叫吗?
1. 吼叫,不是你的错
你从小到大都是被这么对待的,你觉得很正常。或者你觉得这么做不对,但你遵循的是自己的惯性。遇到同样的情况,发脾气、吼叫甚至打骂是一种惯性,你自动启动情绪脑,根本没有理智可言,也就更别说想要去用其他办法了。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观念、行为、社会地位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代际传递非常常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很多时候,因为习惯,我们并不能精准觉察这一点,于是,相同的观念、做法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如我父亲会抱怨我对他的意见的忽视和不耐烦,但是,其实父亲对爷爷奶奶的建议也是不耐烦,甚至直接忽略掉的。
代际传递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我们能觉察出来,用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好的继续传承,不好的可以尽量规避。
2. 吼叫背后往往是无助、羞耻、委屈、愤怒、自责、脆弱和期待......
以爸爸让孩子吃药为例:我让孩子吃药,她居然不听我的;我说了两次三次,她依然无动于衷;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用熟悉的方法来让孩子吃药;发火最管用,我也是为她好。
其实,如果家里经常爆发亲子大战,就已经能得出结论:吼叫能让孩子变好吗?如果能的话,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大吵了。遇事爱着急、发脾气、吼叫,其实是你没试过其他方式,等不及其他方式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