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 13日 星期六 天气晴(第473篇)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关于跟孩子促进感情的小游戏,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晚上也跟儿子做起的这个小游戏。
晚饭后我与儿子躺在床上,关掉电视互相讨论着今天我们各自开心的事情,讨论过程中我问儿子“如果让我们身份互换一天,你会对我的生活有一个怎样的规划呢?”儿子不加思考的说出了他的心声“如果有一天我们身份互换了,我会让你把所有写不好的字全部重做,直到写的最好为止。”我很诧异的反问“为什么呢?”
儿子说:“因为你总是让我把写不好的字重写,重写,在重写。”
我有吗? 听到这里我沉默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是否已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很多自认为的“为他好”真的是为他好吗?我收起刚才的思绪继续下一个问题“那说一说你认为妈妈最让你反感的事情有哪些?”儿子还是不假思索的说“写不好重写”。现在我彻底沉默了,在心里反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了吗?”
调整好心态,我问儿子:“那你希望妈妈怎么做才不会让你有心里抵触呢?”儿子缓和了一下说到:“妈妈,其实你越说我写不好,我就越不想写好。你要是多夸夸我,我就越想做的更好”。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原来是我的自以为“为他好”的举动无意间给他贴了一个“你就不好”的标签。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孩子的未来。还好发现的及时,我还有改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