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母与子》李想妈妈的亲子日记
李想妈妈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晴 第136篇

今天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系列课程的第十五节,《孩子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的辅导》。

我们这部分谈关于学业的辅导。在中国,学习成绩都是家长非常关注的一部分内容,因为过度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话,从学习这块,也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近几年考试焦虑、厌学的案例变得越来越多了,甚至不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的那一部分,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压力过大,或者是遇到挫折或者等等的原因,也开始出现厌学的状况。

再有很多的学生全都会表现出来一种状况,就是学习动机不足。有的时候会问到孩子们,你会不会努力学习啊,然后你为什么要学呀?有的孩子甚至会说我得努力啊,我得学呀,为我妈学的呗。我要学不好的话,那他们肯定要说我,数落我,多烦啊,所以那还不如去学呢。你会看得到,就是孩子们好像不是为了自己去学的,反而是为了父母去学的,而父母会一直强调什么?你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你自己去学的,但是孩子听到这个话他不认可,他感受不到,这都是和学习动机兴趣有关的。

所以我们关于学业辅导的这部分,从两方面来跟大家看。第一节课,我们今天谈学习动机,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第二节课我们谈关于考试焦虑和厌学问题的一个处理。

图像

咱们先来看第一节课关于学习动机,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什么叫学习动机?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的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孩子为什么去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上的心理成分,一个是学习上的自觉性,不需要外界太多的干预督促,很自觉的,很自发的去学。同时认识兴趣,是不是有兴趣以及求知欲,其实求知欲真的是最重要,最稳定的一种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给大家介绍两种分类。第一个分类是间接的远景动机和直接近景动机的一个分类。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远景动机?远景动机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比如说社会,家庭,学校的要求。在学生学习上的一个反应。你像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里面就会讲什么样的故事,说这个周总理他会谈到为什么去学习呢?为中华之崛起而去学习。我们会看到有一个理想,远景的就是指向未来的这种动力。远景动机也是具备持久性和稳定性的。

近景动机指的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由学习直接的兴趣和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这次考试的成绩很好,那我妈妈会奖励给我一个什么什么东西,然后我这次考的好,然后老师,同学都会很认可我。这就属于近景动机。指向当下的指向近期的。当然近景动机它会具备短暂性和不稳定性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种分类方式是内外的分类,一个是内在动机。一个是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由本人自行产生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这个时候无需外力去推动,完全是出于自愿的。他是自己就很想学,这部分动力是自发的,内在的。外在动机,指的是由学习者或者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比如说像刚刚咱们谈到的,成绩好然后妈妈会奖励一个变形金刚、飞机、小汽车等等的,这都属于外在动机,为外在的一些奖励,外在学习之后的一些结果而有的。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两个在实际生活里边,在临床上其实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的。在使用的过程里面,家长我们要注意,外在动机会有的一些隐患,给大家举三部分。第一个,由外在动机引起的学习动力一旦目的达到了之后,动机便会下降。比如说我是因为想换一部手机,然后我要努力去学习,那我这手机换到了之后,我对学习本身是没啥兴趣的,所以我很快就不想学了。然后你跟我说下次再奖励给我一个什么什么,但是我要看我对这个感兴趣吗?感兴趣的话,那我又有动力了,不感兴趣的话,提不起兴趣来。

第二个由外在动机而引起的,学生为了避免失败,他可能会选择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本身他想得到那个成果,所以他需要有这个成功。可是如果选择比较难的活动的话,那他有可能没有办法成功,那个结果不就得不到了吗?所以外在动机引起的,并不是说它自身很想学。这种情况下他就会选择没有挑战的项目。

第三个一旦失败是容易一蹶不振的。本身对学习活动自身是兴趣不大的。然后因为外在的一些结果来产生了兴趣,一旦受到了挫折失败了之后,他就会觉得本来我就不感兴趣,现在又受挫了,一蹶不振,反而对这个东西更没有兴趣了。这是外部动机的一个隐患。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关系,外在动机有的时候是可以抵消内在动机的一个影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美国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他有个中午休的习惯,结果有一天呢有一群孩子,跑到他家的楼下,然后喊啊闹啊玩,严重干扰到了他的午休。然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当然想获得安静,对吧?他把孩子们叫在一起也没批评他们,然后跟他们说什么呢?哎,你们这么喊,很热闹啊,然后我觉得挺挺高兴的啊,我要感谢你们,每人给你们发一美元。孩子们太高兴了,喜从天降,本来就玩的就高兴,这时还有人给他们发一美元,特别高兴,走了。然后第二天又来了,又来了之后,这个心理学家说什么呢?说今天你们也好好的去喊呀去闹啊去玩儿啊,我每个人奖励你们十美分,孩子们一下就觉得好失落,昨天是一美元,今天怎么打了个一折,但十美分也还行吧,还能买个糖果吃,就也拿着了,但是明显兴致就不如第一天好了。第三天又来了的时候,然后老爷子说,今天每个人你们得努力,昨天好像就不如第一天,你们喊的声音大叫的高兴,今天每个人奖励你们一美分。然后孩子什么反应?孩子说一没分,那谁伺候你啊?孩子们就都走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外在动机去取代内部动机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孩子一开始玩就是他能玩,本身就很开心,不需要任何人去奖励他的,但是这个时候你给了他外在的动力,给他一个什么感觉,就是我大声的去喊,去闹,去玩,不是我想要,不是我开心,而是我为了去赚这个钱,那么这个奖励一旦消除了之后,孩子的内部的动力就会大幅度的降低。

父母有的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呢?孩子在学习着,父母嫌不努力,非要再给加点码,怎么加码啊?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的好,我奖励你一个什么什么东西,考到多少多少名,然后我可以去奖励你一个什么什么玩具,其实这也是在用外部动机去取代它的内部动机。因为一开始人家是出于兴趣,出于本身就可以得到的一些成就感,之后慢慢的变成了你给他的物质奖励。那么随着孩子长大,他的物质欲望本身就会在扩展、在提高,当你给到他的物质奖励,无法提升其他的兴趣了之后,你让他去依靠什么来去学习?当然了,我们这么说呢,其实并不意味着外部动机就肯定都是不好的,比如说在孩子有内部动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再给他增加外部动机。你要想调,你让他去提高他的求知欲,对于知识本身的渴求,对于那个知识本身的兴趣,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稳定的。

对于孩子如果对一个事物没有什么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外部动机来调动他的兴趣,比如说一个孩子对物理就没有兴趣,然后家长说那你物理上面你努力去学,然后妈妈可以给你什么样的奖励。然后他为了要这个奖励,他就去努力学。然后学的这个过程中慢慢的也得到成就感了,得到认可了,甚至觉得这个物理学的知识也蛮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在逐渐降低这个外部动机,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内外结合起来,去调整孩子的学习动机。

我们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它的主要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第一个,孩子的学习动机和交往动机是有关系的,什么叫交往动机呢?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去学习的动机。比如说老师然后家长和同学,学习好了之后,大家都去赞许他,他愿意去努力学。

第二个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个人的自尊,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认可而努力去学习的动机。有学生会跟我提过,说做奥数的题都很难,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出来了,我觉得我特别的棒,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能做的出来。在团体中的地位立刻被凸显了,对吧?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做出来,那太有成就感了,这就是成就动机。

求知欲,它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它指的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就是对知识本身很有兴趣,能掌握这部分知识,本身我就很开心,甚至不需要外界的认可,甚至不需要去提高我的团体中的地位,能了解这部分知识,我就觉得这非常美,感受非常好,这就叫求知欲。

中小学孩子的学习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的心理的一个发育,他们的动机的方向也会有相应的发展。首先孩子们的社会性动机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增强的。比如说有成绩差一些的小学生,他会说什么呢?他说我要努力的去学,为什么要努力呢?我不想给我们班拖后腿,我们班被我拉分了,我觉得好丢人呀。这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动机,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身边的社会影响。

第二个直接起作用的动机开始向间接起作用的动机去发展了。从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上,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德育的工作会一步一步的来去引导。最开始就是孩子学完了之后,学会了,能得五分了,能得100分了,能得到家长老师的赞许了就很满足。然后去给他们树立理想,让他们去了解不同的人,未来的理想和未来的志向,未来的抱负,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可以为整个世界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直接向间接动机的一个发展。

第三个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一个发展。最开始就是外部的这些好处,之后孩子们开始真的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开始对于知识本身会有兴趣了之后,向内部动机的一个转换。

最后,孩子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随着的了解个科目,他们的认知兴趣也在不断的发展。那怎么去激励孩子的学习动机呢?我们来看一下积极学习动机信念的激发策略。

首先第一个,孩子们在从事能够胜任的任务或自己觉得重要的任务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那我们就要知道能够胜任的,意味着我能找到成就感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们本身的兴趣就会高。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上去引导。

第二个,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我们给孩子的反应反馈。既可以增强他的动机,也可以削弱他的动机。那这样的话,其实家庭教育指导师,包括老师,包括家长,我们都要去反思对孩子的反馈。这个孩子比如说在某些方面是弱项,通过他的努力,他得到了一些成绩。这个时候你如果把它放到整个群体里面,你会发现那他比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差着的。你这盆冷水泼下去之后,那孩子还愿意去努力吗?所以你要跟他自己比,看到他的成长变化去认可他。就是他有一种被看到感,我的努力,我的成绩可以被认可,被看到。这样他的动机会更足,对吗?

再有一个,去揭示这个任务内部价值,去指出他在其他领域或者在社会上应用的前景,来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本身这是对教育教学去提到的要求。本身是可以和科学前沿,可以和应用,可以和我们学到的知识,对于未来,对于整个人类和社会起到的贡献。让孩子们觉得这部分很重要,然后我很想做到一些什么什么,去激励他们的动力。

最后也可以去促进动机的迁移来产生学习的需要。有班主任去分享过这样的一个案例。说一个孩子在语文成绩方面是差的。但是孩子的绘画非常好,然后班主任老师呢就让孩子去办板报,办的效果非常好。又给他布置板报的工作,就是让他去收集很多关于学习的文章。那孩子因为办板报的时候得到了认可,所以他也接下了这份工作。这样,在收集学习的这类文章的过程中,孩子开始觉得很有意思,开始体验到成就感。之后他从绘画到板报到语文文章的这样一个收集,之后调动了他对于语文这个学科的一个兴趣。之后语文学科的成绩也会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通过动机的迁移来让孩子产生学习的需要。这是关于学习动机。

我们再去了解学习兴趣。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吧?因为你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所以你很有动力去做。其实兴趣本身是学习动机里面的子系统。在学习动机中,他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力求认识世界,很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一个认知倾向。所以兴趣本身是带着最多的一个情绪色彩,这里边因为我感兴趣,所以我很想去研究出什么什么东西。会有孩子们对自己的一个自我期待,这本身就是力。,同时兴趣本身也可以去触发,引起内在的很多的心理力量,来去做一些工作。

我们来看兴趣的培养。给到大家九方面的内容,可以让我们去参考。首先第一个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孩子可以取得成就感,可以取得成功的。第二个进行理想教育。这部分是要分步走的,一开始孩子会觉得某一个东西很好玩儿,有趣,然后体验到乐趣,之后才是会上升到志趣的方面。再有可以去开展课外的活动。才可以和我们学到的基础的文化知识去相结合,然后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同时可以去注意兴趣的转换。第五个创设问题情境。孩子对一个东西有疑问,这个时候家长和这个老师未必你要全部解答给他。比如说你可以给到他一些原理告诉他,给他去留出一些问题的空间,甚至可以让他提问,那你刚才听妈妈讲过了之后,那你说这个这个是怎么回事儿啊?让孩子自己去想,这本身就容易调动起他的兴趣。再有去学习任何一个新的知识,新的科目的时候,可以做好心理的准备,可以告诉自己我会很感兴趣,我在这里面可以得到很多新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东西。第七个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有一个自我暗示,就是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可以去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第八个就是技巧方面,可以先去学习喜欢的科目,然后再去学习这个兴趣弱一点的科目。因为我们在去学习喜欢的科目的过程中,你更容易沉浸进去,我们的心更容易安静下来,在安静下来了之后我们再去攻克难关。这个时候难度本身也会降低,因为你的心安静了。最后一点,可以让孩子去做家长和老师的老师。让孩子去教老师和家长,把一门功课学透,最好的方式就是可以你去教给别人,在教的过程中,你能掌握很多的东西,而且让学生去做小老师,他们是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会很认真的。

我们再来看学习习惯。很多家长在最初都会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是却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说预习,复习,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考试的时候去画题干上面的重点,会去仔细审题,然后会去验算,会去检查,这些其实都是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培养了,对未来整个的学习过程,是有特别大的一个影响和作用的。学习习惯它指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它是固定工下来的习惯。

学生的行为水平往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自觉的行为,就是他不知道自己要主动去做,需要家长去引导,需要家长去要求的。第二个是自觉的行为,孩子们知道要自己去做,但是这个时候依旧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第三个就是自动性的,很自觉的去做,已经不需要一直努力的参与了,很自然的就去做了。就像我们养成了早晚刷牙的习惯,比如说有一天,因为条件不允许。你没有办法去刷牙,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你养成习惯了,你不刷牙,你觉得我嘴巴里的味道,嘴巴里的感觉都是不舒服的,这就是习惯。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学习习惯对于未来孩子整个学习生涯,学习过程里面的一个重要性了。首先学习习惯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它具有稳定性,它是一个稳固的神经系统的连接。第二个它会有自动性,不需要外部的力量,也不需要自觉的一直努力的,已经形成习惯了,很自然的。第三个,学习习惯它具有约束性,它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而且是自由的约束。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了之后,他不会觉得很痛苦,他就已经可以很好的去做这件事情,很自然的,很自觉的。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这几个原则:首先第一个是序列性的原则。家长最初有的时候不太注重这种习惯的培养,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又特别着急,想一下就去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习惯,其实这是违背成长发展规律的,我们说序列性原则去要求什么呢?习惯的培养本身是需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是循序渐进的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一年级小孩子,去专心听讲,看着老师就是专心听讲,手背后,再高一些年级,不走神儿可以跟老师互动,可以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个要求是一步一步提上来的。再有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时间,都需要考虑到孩子年龄的一个需求,这是序列性原则。

第二个反复性原则。虽然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但是学习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反反复复的去强化,这样才能让一个习惯固定下来,所以前期是要反复的强化,强化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你得让他形成习惯之后,然后你再放手,他才能定型来持续下去。

第三个培养好的习惯是可以去抓关键期的。比如说小学刚入学,小学低年级,一到三年级,其实就是培养学习习惯最好的时候。每年开学的时候也是培养好的习惯,新年的开始,孩子会觉得新的一年,新的一个学期我要怎么怎么怎么样,这时候都是关键期。

最后要有协同性的原则。比如说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有一个配合。举个例子,比如说学校老师之间如果不统一,一个老师说,要多看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然后一个老师说别老看课外书,影响学习。那你让孩子怎么去做?再有父母双方,包括家校之间的一个不配合,都会让孩子觉得不知所措,不知该听哪一边。所以协同性,家长学校还有社会,尽可能的一致,这样最容易,可以给孩子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这里面意味着家校沟通,家庭要和学校有一个积极的配合。

今天的课程跟大家谈到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这些心理品质,心理过程对于孩子,未来整个的学习生涯里面会有非常大的贡献的。也希望这部分知识的分享,可以给家长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指明在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兴趣的一个方向。

继续整理二年级奥数:图形的等积变换 例题4。

【例4】(★★★★)请把下面这个长方形沿方格线剪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4块,使每一块内都含有“中国加油”这四个图像

字中的一个,该怎么剪?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71623
推荐日记
《450篇 8月6日晴转阴》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晴》
《【立秋】160篇亲子日记》
《信任与包容》
《读书》
《2022.8.3 共读《不管怎样都爱你》 54》
《第367篇》
《亲子日记(87)—午睡》
《立秋吃什么食物》
《《母与子》李想妈妈的亲子日记》
《立秋》
《快乐套圈,寓教于乐》
《第156篇 8.6 晴》
《亲子日记2286第780篇》
《2022.08.05 星期五 晴》
《2022.08.6亲子日记 160篇》
《亲子日记87,密小崔艺8月7日晴》
《第180篇(八月第7篇)今日所得》
《“平"》
《2022年8月7日 今日立秋》
《亲子日记85,密小崔艺,8月5日,晴》
《2022.8.6亲子日记第197篇》
《449篇 8月5日晴》
《亲子日记192篇》
《22年8月5日 周五 接孩子放学+参加宝宝宴 亲子日记60》
《周末愉快 2022年8月6日 晴》
《2022.8.5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192》
《8月7日读书体会》
《8月5日星期五晴57》
《亲子日记86,密小崔艺8月6日》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