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爱心和亲情,便会收获友爱、尊重、宽容和同情。正因此,父母从小给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 爱需要怎样表达:有人说,在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要紧的是教给年轻的父母如何去爱孩子,进而让孩子学会怎样爱父母。的确,不少初为人之父母者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有的一味溺爱,有的仍信奉打骂即爱。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同于母鸡之爱,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 教孩子学会爱,父母先要给予孩子爱,并把渗透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爱意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同身受,铭记在心,伴随其成长。 爱不需要理由:父母爱孩子不需要理由。然而,爱孩子与教育子女同样需要学问。不是吗?当你在为宝宝喂奶、洗尿布时,在聆听孩子咿呀学语、背诵儿歌时,在牵着孩子的小手逛公园、散步时,甚至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都包含着对孩子的关爱。问题是你意识里有没有一根弦,重视不重视适时表达爱、传递爱。 现实中有些父母尽管自身有许多生活艰辛和身体病痛,但他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掩饰,错以为这是爱孩子,却不知在害了孩子。生活中有苦才有乐,家长不要刻意去掩饰生活的另一面,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担你的痛苦艰辛,理解生活的不易,长大后他才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会以真诚之心关爱别人。 教会孩子懂得亲情:某幼儿园有次调查了解到,中班的一百多名幼儿在家中吃东西时,常常想不到父母的占一半以上;而对父母没有礼貌、任性、发脾气的占到三分之二还多。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还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感悟亲情?教孩子懂得爱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当你喂宝宝食物时,说一句:“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这些言行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好吃的要大家分享。 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做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具体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 1、用玩具启迪爱心。爱心和亲情的培养要从细小的事做起。比如:引导几个月大的宝宝和身边的绒毛狗狗、布娃娃做亲密的朋友,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如果孩子乱扔布娃娃,劝阻他:“看,你把娃娃摔疼了,快给它揉揉。”如果孩子大声叫嚷,制止说:“小声音一点儿,别把小狗狗吵醒了。”孩子长大些了,带他去亲近小动物,听小鸟唱歌,给小鱼喂食;告诉他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它们。孩子的爱心在这样的情境中会不断萌发壮大。 2、好东西大家分享。家庭中要建立好东西大家分享的氛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出榜样,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遇到高兴的事讲出来全家一起分享快乐,有了喜事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左邻右舍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孩子好吃的、新玩具拿给小朋友一起吃、共同玩,等等。有了这样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就能从最初的行为模仿到一点点强化,最终塑造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3、多交流沟通感情。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事”、“我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夫妻之间相互相关爱、体贴,尊重和孝敬长辈,过生日、遇年节送个小礼物等。带孩子买玩具或衣物时,和他商量:“咱们给爸爸(妈妈)也买一件。给他(她)个惊喜。”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4、家中的事彼此分担。不要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