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
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寓教口号,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晚饭过后,照例我和儿子分工做家务。儿子负责收拾碗筷、整理餐桌、清扫地面。我负责洗刷碗筷、收拾厨房卫生。
做家务已经成为我跟儿子间最默契的互动。
儿子这波有条不紊的操作,是经过一个暑期训练的结果。从开始的不情愿,嘴里嘟嘟囔囔:光让我干家务,爸爸怎么不干呢?我白天需要练字,晚上要看书,现在又让我干沉活......大写的委屈挂在脸上!其实,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不过1小时而已,却被孩子们定义为“攻坚战”,又像个陀螺一样每天忙个不停,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解开儿子心中的结,克服眼前这所谓的“难”,让儿子对“劳动”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问儿子:“今天晚上的烤鸡翅味道怎么样?”
“香脆可口,这是我的最爱!好吃极了!”
“谁给你买的鸡翅?“
“爸爸”
“爸爸给你买鸡翅的钱哪来的?”
“辛勤工作才能赚到钱!“
“爸爸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8个小时”
“爸爸已经工作8小时了,你作为家里的一份子,是不是有义务帮爸爸分担一点家务?每次只做8分钟的家务,可以吗?
儿子若有所思,默不作声.....
接下来,客厅里的声音犹如电台更换了频道一般,儿子轻快的脚步声赶走了内心的怨气声,哄着网红小曲,又蹦又跳的一趟趟的往厨房端盘子递碗。劳作完毕,儿子还不忘补一句:“妈妈,我以后会成为你得力地小助手的!记得给我点赞、加油呦!”
那一刻,我在想儿子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复杂的:他能感受到爸爸对他的爱,父母的辛勤劳作是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物质享受;他也能感受到小孩子也是有义务的,要力所能及为父母分担家务。
嗯,这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毫无做作,毫无掩饰,将内心的苦恼与无奈、开心与快乐淋漓尽致的展示在父母的面前,而我们能帮孩子成长的秘籍就四个字:排忧解难。
亲子间除了在书本中找寻快乐,劳动教育也会带给我们别样的亲子乐趣。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展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从家务劳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感恩!
劳动会促进孩子走向独立、变得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