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多云
受小余之邀,近日奉读《周恩来传》。
说起周恩来,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送”字饱含千言万语。文中的最后一段话,如今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周总理因病逝世于1976年1月8日。他没有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位有着崇高品格总理的尊敬和爱戴。
褪去总理耀眼的光芒,他曾经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当周恩来还是个婴儿时,便从他的生身父母那里送给了他的养父母。周恩来被收养后不久,继父便死了。在周恩来的童年里,对周恩来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是他的养母和家庭奶妈。
养母陈三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社会良知。她以严格的家教对孩子进行约束,她思维敏捷,据说她能在与当地佛教法师的辩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想,周恩来在这方面是深受启发的,这无疑对周恩来日后非凡的外交能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她喜欢给周恩来讲故事,尤其是讲那些抗暴起义的古代传说。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周恩来从小树立了反抗专制的意识。
奶妈非常喜爱周恩来,他常常告诉周恩来有关周家大门外农民们过着的艰苦生活。奶妈详细给他讲述50年前太平起义、惩处贪官污吏、劫富济贫的故事,这也让周恩来从小爱憎分明。
如果说周恩来从生母那儿继承的是身体方面的东西,那么他从养母那儿继承的则是文化修养方面的东西,这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周恩来曾经说过:“我感激我母亲(指养母)的指导,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
是的,在孩子的童年里,母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情绪稳定,性格乐观开朗,做事勇敢有担当,首先我们自己就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懂得包容和理解,我们就要乐于助人,为人谦和友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正确的金钱观,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合理消费……
都说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我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长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每一个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的家长和孩子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见证了他的用心努力和家长的耐心陪伴。
(小余妈妈的日记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