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第272篇
一定要付出爱 才能收获爱
因为 爱与被爱
都是最美好的事情
任沧海桑田,风云变迁,“仁爱”始终是无数仁人志士执着追求的至高境界。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说:“仁者爱人。”
程颢先生慨叹“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从汉字本身来看,“仁”是“二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仁者爱人”也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爱”,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到爱别人呢?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
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是他们天生都如此吗?
孩子天性中就有善良和同情等品质。婴儿一岁前会在别的孩子哭时一起哭,这是他对别人情绪的感应;幼儿一两岁的时候会用自己的玩具或食品去安慰哭泣的孩子,他在试图帮别的孩子减轻痛苦;到了五六岁,孩子就会主动安慰伤心难过的孩子。
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现代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对同伴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是幸灾乐祸的一面呢?
这与我们的后天教育、社会大环境等因素有关。也许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受影响只爱自己不爱别人;也许父母长辈溺爱孩子,让他成为家庭的中心,作为中心的他习惯了聚集所有人的爱于一身,而没有学会将爱分享出去;也许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爱心的时候,告诉他“不要多管闲事”……
更有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不需要付出爱心,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父母了,也知道关心他人了......殊不知孩子的仁爱之心不是一下子养成的,它同孩子的其他习惯是一样的,需要从小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养成。
《爱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教育的第一要务应该是赋予孩子一颗仁爱之心。仁爱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最不可缺失的一课。
孩子的爱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父母、学校的培养和引导。我们通过正确地引导可以让孩子学会感受整个世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以爱心、善心;对于身边的弱者,让孩子学会关心、同情,并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学会与人为善、理解别人,信任并尊重自己的朋友伙伴,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灵
亲爱的孩子,勇敢的去爱吧!
好的家庭教育,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