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05
一般地,我们更多地关注“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而很少问“我们是谁”的问题。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我们的心灵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我们需要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接受内心的指引,使我们的教学在与学生内心的相遇中显得更为真实有效;倘若我们将自己的内心真实与外部活动完全分离,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自己自我保护的心灵中,在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都充斥着分离与恐惧。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我们需要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努力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我们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回避,超越对他者的恐惧,而进入对他者的尊重甚至是需要之中。
正如书中说的:“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恐惧。如果他是这个意思,我们会把它当做华而不实的告诫而不屑一顾。他不是说我们不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于其中,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论点。我们通过转变内心世界返回精神家园,奔向兼容广袤宇宙天地。不切断与自己内心世界、他人、世界的联系,进而超越恐惧,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我们当然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于恐惧之中。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时恐惧的东西有很多:我们恐惧与学生相处,恐惧与学生家长联系,恐惧与领导沟通……如此,我们就会因置身于恐惧之中而害怕改变,害怕创新,害怕成长……当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便是深入地了解教学,了解学生,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
我们要学会用爱取代恐惧,“不要害怕”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们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相信我们会看到新的世界,收获另一种精彩。这不仅仅是给了自己勇气,更是为了呵护学生心灵。我会努力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有勇气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