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研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中,收获颇丰。
导言部分强调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也许这一过程要经过漫长的摸索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只有充分体验获得自身的认同后,才更能直击心灵。“认识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当给我们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先反思自己是不是达到这一要求了,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认同这一做法了,如若我们自己的内心都无法认同,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心服口服的接受呢?
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体会自我反省的力量,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用心灵联系教学,感受教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三章强调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暗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这篇文章中讲的内心世界的呼唤,指的不是良心超我,不是道德权威或内外判断。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地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文中提到是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文章中强调这样的观点: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源自聚集在伟大事物周围的、复杂互动的真正的共同体中。但是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使我认识到,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只是讲授,要让学生有探索的机会,多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课堂显现真正的活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提升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学习于共同体中与同事互相学习。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如果自我想教得好,则一定要去探究自我的内心世界。但可能迷失在自我里,不断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因此,需要一种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这样的共同体可支持我们经受住教学的磨炼,让我们累积集体智慧。我们可以从彼此间找到帮助自己教得更好的资源--只要我们能找到互通的门路。定期与他人就教学问题作一些交流,不仅使我们对彼此有足够的认识,还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并不是单纯寻求支持和成长机会,更有利于更好地集中力量完成使命。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参与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诚然,我们从个人的尝试、错误中成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共同体支持我们去冒险,我们个人去尝试和承受失败的意愿就会极度有限。任何功能被个人化后,最可能的结局是大家都保守地做。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文中强调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又从中提高自我认识。但在交流中要注意不要评论同事上课应该如何如何,只谈自己的课堂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感受到交流探讨的重要性,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感觉收获颇丰,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教学对话”不定期交流教学问题,从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课堂经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共同成长。